知乎高赞:父母最爱的“毒鸡汤”,养废了多少孩子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9-12-01 00:01 出处:腾讯育儿 作者:花姐小食光编辑:@育儿之家
作者| 谈心社社长 ·来源| 谈心社(txs163)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么一段:顺治皇帝因为心爱的鄂贵妃去世,看破红尘、无心皇位,想要出家当和尚。孝庄太后为了顾全大局,给了顺治一碗毒药。并非真心想要置他于死地

作者| 谈心社社长 ·来源| 谈心社(txs163)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这么一段:

顺治皇帝因为心爱的鄂贵妃去世,看破红尘、无心皇位,想要出家当和尚。

孝庄太后为了顾全大局,给了顺治一碗毒药。

并非真心想要置他于死地,只是以此逼迫他断了出家的念头。

恰好年幼的康熙躲在门口看到祖母(孝庄皇太后)给自己的阿玛一碗毒药,急忙跑进去打碎了药碗。

事情发生之后,孝庄皇后把康熙拉进屋子里:“祖母问你,你在奉先殿里都看见了什么?”

年幼的康熙诚惶诚恐:“孙儿什么都没看见。”

孝庄对这一应答感到赞许,告诉孙儿,以后对外口径也应该是“什么都没看到。”

孝庄又追问了一次,“你看见了什么?”

这一次康熙没有撒谎:“孙儿禀报祖母,什么都看见了,也什么都听到了。”

“什么都没看见”是为了安定朝中的大臣。

“什么都看见了”是孙子对于祖母的真诚。

只是孝庄并没有就此罢休,依然往话题深处追问:

"那你说是皇阿玛对呢?还是皇祖母对呢?”

康熙此时毕竟是孩子,还不知道应该如何作答。

站在一旁的生母有些不忍,劝说孩子年纪还小,就不要再逼下去继续发问。

孝庄却回答:“这怎么叫逼他呢?奉先殿的事,要是弄不清楚,就像一把刀子扎在他的心里。

如果永远不拔出来,会让他难受一辈子,就永远是一个谜,永远迈不过这个门槛儿。”

康熙迟疑了一会,跪在地上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孙儿敬爱皇阿玛,但是孙儿觉得皇阿玛不该去当和尚。”

“皇祖母真的想叫你皇阿玛死吗?”

康熙大声回答:“不,皇祖母是想救皇阿玛,不会让皇阿玛死的。”

听到孙儿了解自己的苦心,孝庄这才放下心来。

知乎网友@ermo对这段戏的评价得到了20k的点赞。

“年少时看这一段并无多大感触,年纪渐长之后才突然懂得:

如果某些事情当时不说明白、不解释清楚,就会产生芥蒂,慢慢演变为隔阂。”

1

“你还小,你不懂”

“能不能懂事一点?”

“你还小,不懂。”

“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着就行了。”

听过太多类似的对话。

很多大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如此,先连哄带骗,不行便物质补偿,再不行就直接暴力压制。

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起自己童年的经历:“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出生于军人家庭,王朔对童年的回忆只有两个词:严格和暴力。

没有沟通,不能解释,犯了错就挨打。

以至于后来,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我对亲情是怀疑的,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

正如网友评价:年幼时那些没说清楚的事情,窝在心里就是一把刀,以后不戳别人的心,就扎自己的心。

电影《狗十三》中的女主角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有了新家庭,她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爸爸送了一只狗陪伴李玩,李玩很开心,还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

有一天爷爷买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了。

李玩发疯似的,满大街地找“爱因斯坦”。

为了找狗,爷爷的脚受了伤,奶奶太久没出门,差点走丢。

后来,后妈想到办法:买一只和爱因斯坦长得很像的狗,骗李玩说“狗找到了”。

李玩不相信,大人们一个眼色,便彼此默契:

“可能是爱因斯坦在外面弄脏了吧,洗个澡就好了”。

李玩还是不相信,爸爸一气之便打了她:

“狗重要还是爷爷奶奶重要?”

“你要懂事!”

家人们不爱李玩吗?

其实也不是。

一家人为了找狗,让李玩开心,都费尽心思。

父亲打李玩后,也尝试与她和解,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腿上,笑着说:

“打你,是因为爱你。”

只可惜,他们用错了方式。

年少的李玩不是非要爱因斯坦不可。

其实,爷爷的一个道歉、后妈的一句真话、爸爸的一个解释,就可以让她不再固执。

成年人的世界,小孩子不懂,却要被逼着他们接受。

要求他们像大人一样懂事,却从未把他们当大人们来看。

2

“长大后,你就懂了”

“时间不是用来冲淡一切的,而是让我们去找到我们所要的一切的答案。”

很多时候,孩子们渴望能够从父母口中得知问题的答案,大人却把问题交给“时间”。

“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真正摸索到答案的孩子又有几个。

亲子辩论节目《爱幼星球》中,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离婚了该不该第一时间告诉孩子?”

一位女嘉宾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她记事之前,父母就离婚了,但他们从来没有正面告诉过她这件事情。

年幼的她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把所有的过错都堆积到自己身上:

“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孩?”

“是不是因为我长得丑?他们才不要我……”

小时候一度陷入自我怀疑 / 《爱幼星球》

长大后,工作、恋爱、结婚,看上去,生活一直在正轨上。

可她不止一次的怀疑和自卑:

“在认识老公之前,我不想结婚也不想要小孩,我觉得自己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袒露父母离婚造成的影响 / 《爱幼星球》

童年时的误解,有的人幸运,哪一天能“突然开窍”;

也有的人,反而随着时间,把过往的经历,熬成更深的暗伤。

《小欢喜》中,季杨杨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他从小跟着舅舅生活。

老季想陪在孩子身边,但更想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长大后,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与孩子团聚的第一天晚上,只敢在睡着时偷偷看儿子

有一次,季杨杨在学校闹了事,借着作检讨的过程,说出了对父亲的“怨恨”:

“我对不起您这么多年,把我一个人留在北京;

我对不起您几乎不教育我,最后养出我这么一个滚蛋儿子;

我对不起您这么多年,心里从来没有我,只有工作。”

不解释,不表达。

父亲的爱,藏得太深,便被当成了“不爱”。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在给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做催眠后,他发现,他们的病根都来自于儿时的那些误解和伤害。

只是时间久了,被埋在心底,他们不自知罢了。

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你以为“长大后就懂了”、“长大后就忘记了”的事情,或许事件本身已经模糊不清,可那些被忽视的情绪,早就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很多时候,不是时间治愈了一切,而是时间里发生的各种事把它掩盖了。

就像雪一样,一层盖一层,只要你想刨,总能刨出雪下的东西。”

3

及时沟通,才是最好的解药

真正能治愈人的,不是时间,而是父母的理解和沟通。

比起事情本身,那些因为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其实伤害更大。

就像孝庄对康熙,倘若当时的孝庄只是用长辈的威严威逼他“什么都没看到”,那碗顺治没有喝下的毒药,或许就成了伴随他一生的阴影。

对孩子“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及时反馈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镜映”。

孩子无法辨别、描述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就像一面“镜子”:

通过父母的反馈,他们才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建立自己的感受。

有一期综艺节目里,霍思燕和儿子嗯哼一起招呼客人,因为霍思燕一时疏忽,嗯哼有了小情绪。

当霍思燕问为什么,嗯哼只回答“不想再和妈妈说话。”

霍思燕的处理方法是:先打电话给杜江,让他帮自己“澄清”,没有对嗯哼发脾气,只是太着急了。

然后给嗯哼强调“妈妈爱你”,躺在他旁边,不断安抚。

几番沟通下来,最后了解到了嗯哼发脾气的真正原因。

“妈妈一直在照顾别的孩子,一次也没有照顾我呢。”

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妈妈是超人》

有效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无意间将孩子作为了情绪垃圾桶。

“为什么别人都好好的,就你不行?”

“你怎么这么笨?”

“你说这些话有什么用?”

带着情绪的指责,非但不能促进亲子间的沟通,无法传递正确的信息,甚至还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里提到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方法。

总结起来无外乎两个字,少说。

李玫瑾的“育儿宝典”/《圆桌派》

少而精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指出“爸爸/妈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这样做”,交给孩子自己判断是否有道理。

与其居高临下地批评,不如提出一个建议让孩子选择是否接受。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理性,而非强硬霸道地灌输。

信任

亲子关系中有一条坚决不能打破的底线——“父母不能骗孩子”。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认为,那些经常被父母哄骗的孩子,更容易撒谎,因为他们会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行为。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可以通过“善意的谎言”,达到安慰的目的:

小到哄骗“打针一点不疼”,大到离异夫妻在孩子面前假装恩爱。

但他们忘了,谎言总有被戳穿的一天——没有预告的残酷现实,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剂猛药,对他们的伤害可能更深。

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事。

可花姐觉得,小孩子,其实是最容易“懂”的那个人。

Ta容易相信,容易被真心感动,也很容易原谅。

反而是越长越大,那些“猜测”越根深蒂固,他们就越不愿意再“轻信”大人们的话。

今天的一句哄骗,明天,ta可能要付出加倍的时间来澄清误会。

今天的一点伤害,未来,ta或许要用几年的时间慢慢“疗伤”。

其实,不过是几句解释,一些坦白。

现在说了,ta就不必再用此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去“懂得”。

那个过程,并不好受。

他们并不苛求一个“完美”的大人,但至少,想要一些真诚和信任。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