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食“洗衣球”能害死人2018年刚开始的15天内,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就接到至少39个关于有人吞食“洗衣球”的报告。
《财富》杂志称,所谓“汰渍挑战”在欧美已达到疫情水平。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甚至号召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吃“洗衣球”。
被称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汰渍挑战”,缘起于去年youtube上发布的一个名为“不要吃洗衣球”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洗衣球”被象征着人们生活中面对的诱惑。
至少从产品形态上来讲,这种比喻有一定的道理——“洗衣球”的学名叫做洗衣凝珠,是一种用外膜包裹住的浓缩洗涤剂,类似于五颜六色、小巧迷人的糖果。意想不到的是,该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模仿风潮,很多人知道这是拿来洗衣服的,却仍然表示忍不住跃跃欲试,因为“看起来很好吃”。
nbc的一篇报道说,成年人因食用洗衣球死亡案件超过儿童。
这件事充分表明了社交媒体的某些问题,在博取注意力的动因之下,成年人的心智也未必总是靠谱。无怪乎当事方汰渍邀请明星拍视频告诉大家:别再吃洗衣球了!
用反复告诫和提醒的方式或许对成年人有用,但就儿童来说,抵抗住这些“糖果”的诱惑恐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 2013年至2014年,全美各地毒物控制中心接获的报案电话增加17%,其中有逾2.2万名孩童吞食或不当接触洗衣凝珠。这些孩童大多在3岁以下,约3成当时已在送医途中,共2人不幸丧生,而多数人的吞食都是无意的,这充分显示了洗衣凝珠具有的“诱导性”。这一结论有相当的数据支持,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12年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1008起显著的洗涤剂接触事件中,关于洗衣凝珠的报告就有485项,占比48%。美国全国儿童医院毒理学主任卡萨范特博士就此公开评价说,“从产品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发明”。
倘意识到产品形态所存在的问题,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请明星作提醒,还是在凝珠中加入苦味,都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洗衣凝珠的设计思路从开始就体现出“产品化”思维,对它的首创者宝洁公司来说,这是摆脱品牌老化、拥抱年轻人的机会,因此在产品思路上,也想办法赢得年轻人的认可。此种思路和方向,在竞争者加入之后,有变本加厉的倾向,似乎谁的产品更“可爱”、更“蠢萌”、更有创意,谁就更能受到更多欢迎。站在这样的角度上,可以直白地将其看作“商业噱头”,因为究起洗衣凝珠的本质,仍然是一众本土企业所正在推行的浓缩洗衣液。不同的是,有的将其装进了洗衣泵,有的将其装进了糖果包,后者虽然宣称更干净,剂量更准确,但更为明显的差异或许体现在了更高的价格上。
从洗涤剂的行业发展方向来看,浓缩洗衣液是潮流。并且为了契合经济转型,洗涤剂的产品迭代都很注意形态上的绿色环保。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样子,有的推出“洗衣液”,有的推出“洗衣露”,有的也推出了“洗衣球”。不同尝试是值得赞同的,但实践已经证明,在现代科技改变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对人们来说是否安全。因此,洗衣凝珠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创新性产品,它的问题可能在更深处,这不是凭着加入产品提醒、改变包装设计就能立马解决的。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