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木
来源 | 爸妈精读
part.1
前两天去逛商场,看到让人心痛的一幕。
商场的一楼中心,是个小型的游乐园,里面有个攀爬区,孩子们能系着安全绳,自己从下爬到上,旁边有教练看护。
妈妈们带娃逛累了,都会在那儿休息,正好让孩子自己去玩一玩。
经过时,看到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死命地揪住妈妈的衣服,仰着的脸上都是泪,小脚不停地跺着说:“妈妈,我不想玩,我害怕。”
女孩妈妈掰开她的手说:“这有什么好哭的,真是没出息,你看萱萱姐,都已经上去了,不用怕,快去吧,妈妈跟阿姨在这儿等你。”
孩子妈用力将她往教练那边带,孩子却蹲在地上怎么都不肯去,后来还大声地哭了出来。
一旁的女士劝着:“算了算了,孩子不想玩就让她看着吧,等萱萱玩完咱们再走。”
女孩妈妈一巴掌拍到孩子头上说:“不去算了,哭什么哭,胆小鬼,真是像你爸一样没用。”
说完,妈妈气呼呼地坐在一旁,女孩吓得站在那里看着,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服。
看着她小心翼翼略带发抖的模样,我特别难过。因为我小时候,也曾这样被母亲对待过,所以我到现在都对那些游乐设施,有着高度恐惧感。
每个人都会出现害怕的情绪,尤其是孩子,在他说“我怕”时,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依靠,我们父母的反应,至关重要。
part.2
恐惧真实存在,它也不是完全的坏
不少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是一件不正常的事,还会觉得这样的表现,太过丢人,他们却忽略了“恐惧”就像生气、难过这些负面情绪一样,是正常存在的。
在小说《偷影子的人》里,作者转学之后认识了一个叫伊凡的警卫。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的操场上,两人没聊几句,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就一言道出了伊凡的秘密:“害怕黑夜。”
谁能想到,看起来高高大大,保护着学生安全的警卫,在小时候,居然会在每个夜晚来临时,因发黄的壁纸、踩起来吱吱作响的地板,吓得脸色发青。
甚至请求大人把房间的百叶窗关起来,以确保“夜晚”不会溜进来。
性格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黑暗、高处、人群、凶猛的动物、奇怪的装扮、突然的声响等等,都会让他们产生恐惧。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怕,就断定孩子也不应该怕。
曾经看过一本书,孩子不敢一个人睡觉,说床下有怪物。
父母问他:“怪物长什么样子的?”
他回答说:“粉红色的,还有长长的手臂,长长的腿。”孩子描述得非常详细。
后来父母问:“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赶走它呢?”
孩子表示:“用扫帚可以扫出去。”
于是,妈妈帮助孩子,用扫帚把房间打扫了一遍,孩子这才说,怪物已经走了,他可以一个人睡觉了。
你看,对孩子来说,“恐惧”就是真实存在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会对世界有新的认识和联想。
比如说,有可怕的东西藏着角落,白天的玩具会在夜里变成怪物,马桶里会有手伸出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人天生都是会趋利避害的,害怕未知、在无法确认是否安全时,用躲避作为第一反应来保护自己,其实并非是件坏事。
老家有一个孩子,与其说勇敢,不如说胆子太大。他们家人也引以为豪,觉得男孩子就该如此。
除夕晚上接年时,老家的人都会放那种特别大的烟花,胆小一点的孩子,都会乖乖待在家里,他倒好,别人家的烟火一放完,他就跑去捡烟花筒,用脚踢散才觉得过瘾。
结果,有个烟花静止的时间有点长,他以为放完了,就冲过去用手拿,没想到一下子炸响了。孩子的右手和耳朵当场炸伤,被家人连夜送入了医院。
比起胆大的鲁莽,谨慎的“害怕”更加重要。
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危险的思考,对自身的重视。
这是一种思维的发展,值得我们保护和引导,而不是因此就给孩子贴上“胆小、没出息”的标签
part.3
恐吓带来的不是变乖,而是摧毁信赖
前段时间回家,看到小侄子昊昊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活泼外向的他,这次躲在妈妈身后,连我跟他打招呼都不回应。
一开始,我还笑他:“这孩子,怎么过完3岁生日,反倒变得胆小起来?”话音刚落,他就哇哇大哭。
昊昊妈说,前不久他们坐出租车时,昊昊不停地在车上闹腾,怎么都安静不下来。直到司机说:“你要是再吵,等会儿就不让你跟妈妈下车,我要你带走卖掉。”
大人们都知道,司机是在开玩笑,可昊昊听完这句话,就立即安静下来,还紧张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怕。”
发现孩子变乖,昊昊妈觉得这方法不错,就告诉他:“怕了吧,那你还不乖一点。”回来之后,她还把这事当笑话一样讲给家人听。
没两天,孩子又在家闹腾时,表叔特别严厉地说:“你再这样闹,我就把你送去那天的司机叔叔那儿,让你永远都回不来。”
至此,昊昊彻底崩溃,当天晚上就发起高烧,烧退了之后,变得特别胆小,生怕跟妈妈分开。
孩子都是单纯而脆弱的,有的孩子之所以会胆小,就是因为一些恐吓的话语,或是一些恐怖的故事,让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就像《家有儿女》里,平日里胆子贼大的刘星,因为看《午夜凶铃》吓得不敢一个人睡觉,刘梅觉得小孩太逗了,一个电影有什么好怕的,真是莫名其妙。
在陪刘星时,她还特意讲了厕所里“红手绿手大白手”的鬼故事。这下可好,孩子没觉得好笑,反倒更加害怕,还拿起玩具刀剑,到处挥舞,完全不敢睡觉。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里提到,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当孩子受到恐吓,觉得这个世界危险太多,甚至会造成他与家人的分离,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会让他们心生防备,变得更加胆小起来。
part.4
陪伴的名字,叫勇敢
《不可思议的妈妈2》里,叶一茜在培养孩子勇敢的事上,就做了特别好的示范。
在节目组的安排下,几个妈妈分别带着对方的孩子,开始不同的挑战。
叶一茜带着七宝去尝试攀岩,七宝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断喊着怕高,并且往后躲。
没有说“这没什么可怕的”,叶一茜用鼓励的语气对他说:“我们先试一下好不好?你要相信阿姨。”
虽然嘴上说着不敢,但叶一茜手把手带着七宝,不仅贴身地给出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忘提醒应该注意的问题。
就这样,七宝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在到达第一个高度时,获得叶一茜的赞扬:“哇,你已经超过那儿了七宝,你好棒!”
之前还口口声声说恐高的孩子,这时笑开了花。
想起任素汐表演的故事《时光机》,也让我深受感动。
她饰演的是一位驻外记者,战乱的国家,到处都被轰炸。有人来搭救时,她看到了一个失去双亲的小姑娘,为了保护孩子,她彻底被困,还受了重伤。
多么勇敢的女性,谁能想到,小时候的她会胆小又爱哭,害怕下雨打雷、害怕床下有鬼。
一次,在学校参加舞台表演,面对别人扮演的妖怪,她害怕地丢掉“武器”,冲到后台跟爸爸说“我怕”。
一般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一定赶紧把孩子推回到舞台上。
而她的爸爸却安慰地抱抱她,还说“没事,爸爸跟你一块。”就这样,两人一起完成了整场表演。
因为这次的经历,即使爸爸后来离开了人世,她也不再畏惧任何困难。那把叫“勇敢”的宝剑,已经在那一刻,进行传承。
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守护,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最踏实的安全感。
part.5
接纳恐惧,才无畏恐惧
《物性论》中有一句话:孩子在黑暗中会发抖,并对每个东西都感到恐惧,就像我们在光亮之中也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一样。
所以,当孩子说“我怕”时,千万不要不当回事地说“这有什么”;或是告诉孩子“不怕不怕啊”,这只是负面强化而已,你越说不怕,孩子反而越觉得,怕那个东西是对的。
其实面对孩子的恐惧,我们不用把它刻意放大,只要在第一时间安抚并理解他,告诉孩子,爸妈永远都在,会永远保护他的,这句话就能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同时,引导孩子,把自己害怕的东西确确实实地表达出来,这样既能明白他害怕的是什么,也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解释和应对,那个“恐惧”的存在。
另外,当孩子平日里有突破性表现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游戏力》中说:
大多数孩子对于自己恐惧的事情,只会一味躲避,如果家长在懊恼中,或是一气之下,强迫孩子去尝试他们害怕的东西,那他们的恐惧仍然会留在原地。
因此,如果孩子害怕蜜蜂,那你可以让孩子假装成蜜蜂,你被他蛰中后大叫;或者你扮演蜜蜂,笨手笨脚的撞到墙上,让孩子逃走。那孩子就会对害怕的事物发笑。
跟孩子一起直面恐惧,恐惧就没有那么可怕。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