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要抱睡?抱睡为什么是很普遍的现象?宝宝为什么有“落地醒”的情况呢?宝宝“落地醒”是怎么回事?
很多新手妈妈都想要坚持母乳喂养,在顺利保住“第一口奶”后,却往往在宝宝出生的第二个晚上,或是从医院回家的第一个晚上,因为孩子“不停哭闹”、“难以哄睡”、“含着乳头就睡,撤出后放到床上就哭”而怀疑自己奶不足,而被迫添加奶粉,又因为“吃了奶粉”就安静的睡了,而伤感地肯定自己“真的奶不够”!
抱睡为什么是很普遍的现象
抱睡指的抱着婴儿走动、摇晃至睡着后,并在睡的过程中始终抱着的情况。
1.家里的老人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保证宝宝的睡眠时间,不抱着睡,孩子睡眠时间就不长,家长为了孩子可以健康成长,于是就牺牲自己,抱着宝宝睡觉。
2.抱睡的时候,宝宝能感受到父母的怀抱感和温度,而且抱着的时候,宝宝的身体和水平拥有一个角度,这样远比平躺要舒服的多,可以让宝宝感觉更加放松。一放下就醒,很多家长就不敢尝试,所有每次宝宝醒来时,能抱就抱,不然也会给他拍背拍这种舒适的感觉,直接让宝宝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睡眠时间延长了。
从原理上说,宝宝抱睡其实和宝宝背巾背着睡、汽车安全座椅里睡、推车里推着睡的感觉类似,就是通过模仿宝宝在子宫里的感觉,让宝宝睡的更安稳。
宝宝为什么有“落地醒”的情况呢?
原因在于,婴儿发育尚未成熟的脑部受到较多的环境刺激,而做出行为反应。想想看,出生数小时后,宝宝发现自己常常找不到妈妈,每一次醒来都是在寒冷、刺眼、嘈杂的环境中。虽然,渴了饿了会发出添舌、眼睛四处寻找、小手挥舞、吃手……可是,往往会被大人忽视,只有通过哭喊才能找到妈妈。
好不容易在妈妈怀里安稳了,又不停地被护士以各种母婴检查而打扰,同时还有各路亲友的频繁探访,会有好心的家属替代妈妈抱哄安抚但又因技巧生疏而更让宝宝恐慌……而当宝宝终于适应了医院里的生活,也逐步掌握吃喝拉撒睡的节奏时,突然又被“拎到”了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一切又要重新适应!
比较敏感的婴儿还会因为偶尔的环境变化,比如白天去新的公园、商场遛弯;家里来了陌生人;一直负责照顾陪伴的人(月嫂)走了;去医院检查等情况而在黄昏后出现“频繁吃奶,就像吃不饱一样,吃到吐还是要吃奶,边吃边哭”的状况。
是你给他的心理暗示
产后的疲惫可能让妈妈难以应对宝宝频繁的吃奶要求。妈妈难免担忧是自己“奶少”喂不饱孩子。这时需要妈妈首先调整更有利于安抚宝宝的哺乳方式:宝宝前胸赤裸与妈妈肌肤相贴,妈妈半仰躺,宝宝斜趴卧在妈妈胸腹处,自己寻乳-衔乳-吸吮-放松,妈妈双臂下用枕头、衣被等垫舒服,可以很好的支撑宝宝的身体,同时又能感觉放松的状态即可。
配方奶的锅?
当宝宝的吸吮从强烈快速转而缓慢无力时,可以轻巧的撤离乳头,但让宝宝保持趴卧在妈妈胸腹的姿势。母子同时放松闭目休息,通常20分钟后宝宝进入深睡眠就可以放下来,或是直到下次哺乳。
如果妈妈身体不适,可以请爸爸或是其他有经验的人代为以类似姿势安抚陪伴宝宝,记得对于宝宝来说温暖的怀抱、轻轻抚摸、轻声哼唱都是非常好的呵护。妈妈学会在哺乳间隙休息,能更好的保持体力以应对频繁哺乳,而通过勤哺乳则有利于妈妈泌乳素的增加。
如果在宝宝哭闹着寻求安抚,但并非饥饿时,给予配方奶,往往容易过量,配方奶中大量的酪蛋白也容易让宝宝昏睡。看起来吃完奶瓶就睡得沉稳了,但醒来可能会哭闹的更严重(情绪不安加消化不适),这样就易陷入“哭了就得吃奶瓶,什么时候能吃得不哭了什么时候才停止喂奶瓶”的怪圈里。
养成的坏习惯
由于很多家长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时,就会将宝宝一直抱在怀里,而且在宝宝睡觉时,会抱着宝宝一边摇晃一边哄宝宝入睡。这就会给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睡觉时必须晃动才能睡着,时间一长,宝宝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当他发现睡觉没有晃动时,就会马上醒来。而且长期晃动孩子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所以建议妈妈最好将宝宝放在床上再哄睡着。
如何抓住好时机放下宝宝?
其实宝宝睡觉时,会有浅睡眠和深度睡眠。当宝宝刚开始准备睡觉时,会处于浅层睡眠状态。浅层睡眠时,宝宝眼皮会跳动,呼吸也不均匀,手和四肢会处于弯曲的状态,妈妈这时最好继续抱着宝宝,哄宝宝尽快进入深度睡眠。但宝宝嘴角的微笑或抽动消失,呼吸变得均匀,肌肉放松小拳头松开,四肢自然放松时,说明宝宝进入了深层睡眠,这事妈妈可以放心的把宝宝放到床上了。
哪些不知不觉的错误:
认为新生婴儿是个“大胃王”,一哭就是肚子饿。×
妈妈自己的心理暗示:我是个不称职奶牛。×
母乳不如配方奶能填饱孩子的肚皮。×
所以当你宝宝是“落地醒”时,你只需要做下面几点:
多给他一些安慰的拥抱,更多肌肤接触,以及温暖而安稳的怀抱,能带给宝宝更多安全感。并不是你的奶出现了问题,当你担心宝宝没吃够的时候,应该首先对哺乳技巧进行合理的调整,让自己的身体更放松舒适,让宝宝能吃得更舒服省力,就能保证每一次哺乳给予宝宝更多母乳。 该母乳的时候,就母乳!想成为合格的“奶牛”,需要哺乳早期更多与宝宝磨合的机会,而不是放弃。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