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突然不想当男孩了!这些育儿日常90%的家长仍在做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4-01-03 03:30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有次周末带喆同学去游泳,在泳池边目睹了一起“强化性别”的育儿事件,对我触动很大。一个五六岁的小男生,因为呛到...

有次周末带喆同学去游泳,在泳池边目睹了一起“强化性别”的育儿事件,对我触动很大。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生,因为呛到水,哭了起来。妈妈很严厉地制止:“你是男孩子,呛口水有什么了不得?男孩子就是要坚强,不怕困难,将来才能做大事,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羞不羞啊!”

小男生压抑住哭声,抽噎着,继续做练习动作,看得人有些心疼。

这可能是很多男孩儿家庭常见的育儿说辞吧:你是男孩子,所以要怎样怎样……

之所以对我触动很大,是因为想起喆同学这段时间总莫名其妙追问我为什么没把他生成一个女孩子,说他喜欢当小女孩儿。

虽说童言无忌,但我还是对他“喜欢当小女孩”的说法前思后量了很久,甚至检讨自己对他的性别认知引导是不是做得不够。那天在泳池边,小男生委屈的神情让我一下子找到了症结所在。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而是对大人口中“因为是男孩就要如何如何”的说法有些逆反,而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要做男孩了。

很庆幸,他勇敢表达了他对“男性责任”的质疑,让我可以更早、更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

你家是不是也在

按照性别方向培养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性别定位,可能从怀孕时就开始了。

如果是女儿,我们希望她温柔、体贴、可爱;如果是儿子,我们希望他聪明、勇敢、坚强。

总之,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

但最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事:我们的期待是一回事,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特征是另一回事。

前同事f的女儿今年九月要上幼儿园大班了,她对女儿目前的性别意识有些担忧,不是担心女儿不像个女孩,而是觉得女儿“过于女孩气了”:

一定要留长头发,越长越好,“像长发公主那样”才好看;

只穿红、粉、橘黄等鲜艳色彩的衣服,尤其爱裙装,参加户外活动极不方便;

特别喜欢读公主故事,常常陷入等待拯救的幻想里;

很爱哭,听不得批评,要求大人要对她“轻声说话,不能生气,要笑着说”……

之前经常和f一起玩,她经常和女儿强调她是小女生,所以要如何如何;尤其姥姥看护孩子时,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小淑女气质”,买玩具多是芭比娃娃范儿,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汽车模型或机械类玩具的兴趣,姥姥会说那都是野小子玩的,小公主不玩那些。野外撒欢儿、攀爬、玩泥沙这类游戏,基本被姥姥坚决制止,理由是“那样会把漂亮衣服弄脏,不像个小淑女”。

f的女儿在婴幼儿阶段受到了过多的“性别束缚”,结果导致她性格中的女性意识过度发展。f很担心女儿这样下去,以后难以应对如今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

男孩和女孩,天生自带性别倾向,但如果说男孩就只能发展男性特质,女孩就只能发展女性特质,那很可能就扼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潜质。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

女孩如果出于性格喜好而去参加足球队或学习跆拳道、柔道等,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会更优秀。倘若大人只因为社会的既定认知,就去限制孩子原有的兴趣,那也是在限制孩子未来发展的多样性。

他们这样用“不分性别”的方式

教育孩子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

瑞典一家幼儿园推行性别平等观念,这里的孩子们不会觉得男孩要怎么样或者女孩要怎么样,园方希望能够在正确教育孩子的同时,尽量减少孩子的性别差异,消除性别歧视。

这家幼儿园里,恐龙、汽车模型和芭比娃娃全都放在一起,孩子们想玩儿哪个都可以。平时老师招呼孩子们喜欢用“朋友”这个词:朋友们,想去玩球吗?朋友们,要去沙堆玩吗?朋友们,想玩洋娃娃吗?

当男孩难过或受伤时,老师会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他们,男孩子要坚强,忍一忍就过去了;也不会对女孩们说,不能去做太男孩气的事。

幼儿园希望孩子们在面对社会中的角色和工作时,首先考虑自己想不想做,而不是受到性别的制约。

国外育儿界正在越来越多地提倡用趋于中性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做出选择和解决问题。

他们认为

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过于强调“男女有别”,会使孩子失去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失去一些原本可能有所成就的发展机会。

而“不分性别”地教育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更为丰富的人格,孩子的自我满意度通常比较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成熟。

那家瑞典幼儿园,引起了一番争议,有人质疑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成为没有性别概念的人。

对此,有专业机构对这家幼儿园小朋友的行为意识进行了评估,发现这里的小朋友知道自己是男孩或者女孩,知道彼此生理构造不同,只不过他们脑子里不会有“男孩不能和女孩一起玩芭比娃娃”、“女孩子不能踢球玩土把自己衣服搞脏”这种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自我喜好得到了充分满足。

“不分性别”的教育

不等于没有性教育

关于“去性别化”的教育方式,我见过最极端的做法,是拒绝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生理性别——

这样的“去性别化”教育方式,等同于没有性教育。

我们都知道给孩子从小做好性教育有多重要,这是引导孩子自我认知和自我保护的基础。知道自己的性别,了解男孩和女孩的生理构造有什么不同,这是生而为人的权利。

“不分性别”的教育,指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性别,在此基础上,不让孩子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持有偏见。

这样做,是不让孩子在面临选择时过多受到性别的困扰和约束,不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拿性别差异当借口。

比如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愿意参与家务的男性,总把“我一个男人如何如何”挂在嘴边,好像这些事情天生该由女人来做;也有很多女人,在面对很好的工作机会时,被“我一个女人做不成这件事”的想法困住,白白错失让自己成长更快的机会。

现代社会,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对男女的要求日趋相似。男孩儿仅有冒险、勇敢、果断的特性远远不够,而女孩仅有细致、谨慎、温柔也远远不够。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一个男孩既有男性的果敢又兼具女性的细心,一个女孩既有细致的观察力又有超强的动手能力,他(她)是不是更受欢迎?具备更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去性别化,不是让男孩变成女孩的样子,也不是让女孩变成男孩的样子,而是让男孩儿女孩儿们冲破禁锢,在生长过程中拓展自己的人生宽度,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色彩。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