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三餐饮食习惯的相关介绍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4-06-23 01:35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东方西方,饮食习惯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时从菇毛饮血逐渐进化到养生这一文明习俗。不过,中国的三餐习惯,从庄子的适莽苍者,三...

东方西方,饮食习惯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时从菇毛饮血逐渐进化到养生这一文明习俗。不过,中国的三餐习惯,从庄子的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语句中,可以证实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国人已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也可以说明,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的习惯,非常普通,至于疾行逾白步之说,则相当于今日的体育锻炼。恰如民谚所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饱食之后散散步,助肠胃消化,对身体有好处,看来自古皆以为然。

不过,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过午即不食,因佛说日午食,后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内的,所以,《五灯会元》把此条奉为佛律,即过了中午就不吃晚饭。

宋大诗人黄庭坚(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过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长庆集体》十九《龙华寺主家小尼》诗: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却是对佛门弟子衷心悲悯的诗句。只是,古人认为过午不食也是长寿和保身养体的秘诀,并以为夜食过饱容易致病,宋人长年诀有这样几句顺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饭少数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觉,最好不要蒙头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觉,空气不流通,对人健康不利。而吃饭呢,即使不遵守佛律――过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饭时,不贪饱,少吃几口饭,也是好的。

宋民间避瘅口诀又说: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这卯时系指清晨五至七点之间,申时则指下午五至七点之间。早晨五至七点,一般人都是刚刚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听来,似乎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但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长庆集》,发现白居易恰恰就是一个最爱喝卯时酒的人,他有一首诗叫《卯饮》,歌颂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诗句云: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

看来他是在早晨五至七点种喝一杯酒再睡一觉的。其另一首《卯时酒》的诗,也盛赞未如卯时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诗更有这样的诗句: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消时。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据史载特别早,朝廷上朝大约都在早晨六点,他却在早晨吃杯酒睡觉,到了中午寺庙都打钟了,心头那卯时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来,大约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当时任杭州太守)。

唐人起床特别早的事,有笔记书札记载,当时的人请客人吃饭,客人都是在早晨天还不亮时,即动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这虽然可以解释作当时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许多时间,但也可说明唐朝人的宴会。大都在午前,请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苏坡却不是个起早床的,从他的诗《答黄庭坚见寄二首》之一定应笑我劳生在,卯睡闻呼衣为颠:两句诗来看,早上五至七点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

另外,书生秀才也大都睡懒觉,宋王炎的双溪诗中有一首就对诸先辈的书生卯饭动及午,姜掺菜丝烦自煮,大作同情语。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答东野诗中也说: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形容了诗人东野的贫困和懒。而如果秀才诗人通宵达旦地吟诗读书,到了早晨的五至七点卯时才睡觉,民间避瘅诀的稍饮卯前酒。莫吃申后饭,又一点也不足为怪,卯前酒肯定也并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

现代医学证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过饱,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养口诀是为:早餐吃得好(指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吃可少。这是精确计算了卡里路与能量的关系作出的结论,与中国古人的饮食习惯,不无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华人虽明知如此,一般的饮食习惯却恰恰是朝餐动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后,大煮大烧,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饱,这就既不符佛律,又并非养生之道。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