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耳朵好痛喔!」当孩子说喉咙痛、耳朵不舒服时,大部分家长会猜想孩子感冒了。但是除了生病之外,异物跑进鼻子、耳朵,吞到肚子里也可能有类似症状。遇到这种状况时,该如何判断和处置,才能避免造成更大伤害?
孩子在游乐场的决明子池子里玩耍,身体整个埋进池子里,怎么知道决明子一不小心就跑进了耳朵里,因为位置太深,最后送医院被全身麻醉了,医师才好不容易把决明子取出来。这种异物掉入孩子耳朵、鼻子,或是误食各种物品的事件时有所闻。若只是一味的禁止孩子不能玩并不能完全杜绝危险,大人应该尽保护和安全教育之责。
游戏都有风险,安全教育和父母把关缺一不可
决明子池、沙坑或球池,你认为哪个对孩子来说最安全?财团法人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林月琴认为:「没有绝对安全的材质,每个游具都有风险,家长应思考给孩子正确的安全教育,还有家长本身的警觉性都很重要。」
当然,场地管理者也必须提醒游具可能有的风险,以决明子池为例,应告知几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长陪同才可玩(避免误食),不可平躺、不可将头埋入等规定。家长也可以保有警觉性,当孩子从池中游玩结束后,检查一下小朋友的耳朵、鼻子,是否有异物卡住,若有不对劲马上处理。
3岁以下容易有异物入侵伤害
长庚儿科急诊主治医师吴汉屏表示,3岁以下的孩子特别容易误食各种小东西,最常见的异物吞食就是零钱等生活常见的物品,若卡在食道,要快点请医师夹出来。
最好的预防就是把家里的小东西收起来,吴汉屏提醒,因为幼儿跟大人的身高不同、视线也不一样,常常会挖出意想不到的东西玩,家长收拾家里时要蹲下来仔细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
另外则是孩子在「混龄」的状况游戏时,也可能增加异物吞食的风险,不管是在亲戚家、外面的游乐场所,年龄较大孩子如果带了有细小零件的玩具,可能在游玩过程中脱落,要小心3岁以下的孩子抓了就吞进肚子。
如果仍然不幸遇到孩子被异物卡住,该如何判断和处理?
1、孩子呼吸有异、胸痛、腹痛,家长需提高警觉
因为家长不可能24小时盯着孩子,有时候孩子吞下了玩具、把bb弹塞进鼻子里,甚至是自己也没发现的异物掉入耳朵、鼻子,就要靠家长的观察发现。
年幼的孩子可能还不会沟通塞入、吞食了哪些物品,若出现异常哭闹,或是呼吸有杂音和喘鸣声,家长应该特别警觉;而大一点的孩子若表达想吐、胸口痛、肚子痛、喉咙痛、没办法呼吸,或是家长发现孩子只用嘴巴呼吸、突然听力变差、什么都吃不下等,都要尽速就医检查。
除了3岁以下的孩子,就算年纪比较大的小孩,也有异物吞食或小东西跑进鼻子或耳朵的可能,当孩子表达身体不舒服时,家长也要将异物入侵当成怀疑的选项,小朋友可能在玩的时候不小心吞进物品,怕爸妈会骂不敢讲,拖延就医反而造成伤害。
2、肉眼看得到且伸手可及,才能自行处理
大孩子常见的异物入侵是鱼刺卡在喉咙,如果鱼刺靠近口腔,家长看得到且用手就可以拔除,才能自己处理。包含鱼刺的其他小东西,只要卡在食道、耳朵、鼻子,就算看得到,家长也不要自行用工具去挖、去推,愈挖愈深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甚至是呼吸道和耳膜听力受损。
3、尖锐物、电池类、磁性小物「卡管」,必须立刻送医
吴汉屏解释,大部分已经被吞进肚子,医师判断没有立即危险性的小东西,像是钮扣等物品,医师可能会观察之后让孩子自行从肠道排出,但有些物品具有高危险性,一定要立刻处理,像是尖锐的别针、回形针,有化学腐蚀及放电伤害的电池,或者卡在食道和鼻子里的任何东西,只要发现就要立刻找医师处理,甚至孩子已经出现强烈不适的症状,就要马上送急诊。
「有些家长会忽略玩具上的小零件、可拆卸的锂电池等,这些有危险的玩具和物品千万不可以给孩子玩。」
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童急诊科主治医师陈舜任,就曾遇过小孩把电池塞进鼻孔的急诊案例。陈舜任表示,家长平时要多注意小孩手上的东西,譬如硬币、别针、小型玩具、电池等,「或是像前阵子流行的巴克球,因为具有磁性,若是不小心误食,两颗球以上就会吸在一起,便有肠胃道穿孔的风险」,建议家长不能大意。
希望孩子玩得开心,安全教育和家长的保护缺一不可,且要依照年龄有不同做法,林月琴提醒,未满3岁的孩子当然保护为主,但也要花点时间做安全教育,即使可能一知半解,也应从小让他慢慢习惯。然而不管几岁的孩子,都需要家长花心思疏导和教育,如果只告诉孩子「全面禁止」,小朋友反而会更想去做爸妈说「不准」的事情。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