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想办法给孩子立一些规矩。但是往往在孩子面前立不下规矩,那么其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有不少父母,为了将孩子培养得更好,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的育儿知识,平时还好,可一到给孩子立规矩却总达不到预计的效果,最后又走回打骂的老路上去了。
在父母交流群里,一位妈妈吐槽说:
我感觉专家说的育儿方法,看起来都特别有道理,可实际不好用呢!
为了更好地给孩子立规矩,我看了不少育儿文章,还有育儿书。然后,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没有什么效果啊!
比如每天的睡觉时间,就是跟孩子斗智斗勇的时间,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拖延时间。说好看完一本书就睡觉;书看完了又说口渴了,要去客厅喝水;喝水途中看到玩具又停下来了。我不断地提醒他“现在是睡觉时间”,根本没用!最后,还是动怒了才震慑住他。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真的不打不骂立不了规矩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核心是亲子沟通,所以,如果立规矩出现问题,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在沟通上去找原因。
有研究表明:
在沟通三要素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沟通的动作(占55%),而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方式占38%。
沟通的动作不是说要对孩子使用暴力,而指的是父母在沟通时的态度。
我们在学习育儿知识的时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上,而更重要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否感同身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却经常被忽略。
这样一来,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一位妈妈跟我们分享了她给女儿(2岁半)立规矩的经历:
一天晚上,在所有的睡前仪式都完成后,睡袋都穿上之后,她说要拉粑粑。等我着急忙慌地把她从睡袋里面拉出来,穿上鞋子,坐在马桶上,她却东敲敲西摸摸,一点儿拉粑粑的意思也没有。
这时,我有点生气了,蹲下来对她说:“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有粑粑吗?”她看着我说:“没有。”
然后,我又把她抱上床去,重新穿纸尿裤,穿睡袋……可刚一穿好,她又说要拉粑粑。没办法,相同的事情只能再重新做一遍。然而,结果也还是一样的。
不行,我必须给她立个规矩,我需要让她知道,现在是睡觉时间,不能用谎称拉粑粑来拖延睡觉时间,于是我对她说:“以后如果说‘要拉粑粑’,就必须认真坐马桶10分钟,不能玩别的东西。”
当她干坐在马桶上时,觉得无聊想站起来时,我坚定地把她按压在马桶上,并提醒她刚才立的规矩(规则一旦建立,必须要坚定地执行,要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她哭了,又委屈又生气。她说,自己只是想在客厅玩玩具。
好吧,我控制住崩溃的心情,理智地给了她两个选择:①现在玩玩具,明天早上肯定起不来,就不能和大家一起出去玩;②现在睡觉,明天早上一早起来,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出去玩。如果是平时,她一定会理智地选择第二个,可谁知,这次她却果断地选了第一个,自己走到客厅的游戏垫上去了。
我倒吸一口凉气——这套立规矩的方法明明程序都对,可为什么会失效呢?
老公看不下去了,把女儿抱到床上,命令她睡觉,而她又哭又闹,更加不肯睡觉了。
这时,我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试着温柔地跟她说:“妈妈刚才生气,并不是因为不爱你,而是因为你到了睡觉时间却要拉着妈妈玩拉粑粑游戏,妈妈觉得被捉弄了。妈妈会永远爱你,也希望你能够到点就睡觉。”
这句话刚说完,她乖乖躺睡着了,而且第二天她又想玩“拉粑粑”的游戏时,只要稍微提醒就可以了。
为什么最后这句话这么有效果呢?
因为态度。
前面已经提到,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态度是比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对孩子更有影响力的要素。
而这位妈妈,之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态度是严厉的、不高兴的、冰冷的,孩子容易将这样的语气理解为:“我不喜欢你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个时候,孩子就进入一种害怕被抛弃而自我保护的状态,根本听不进父母讲的道理。相反,她想通过不被妈妈允许的坏行为来试探妈妈对她的爱——她倒要看看,自己做了很不好的事情,父母是不是还能原谅她,爱着她。
而当妈妈收起冷面孔,温柔地跟她谈心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妈妈的爱,重新获得了安全感,也就不需要把精力放在自我保护上面。这个时候,她才能关注到妈妈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规则本身。
有一个家庭,去做家庭治疗。当心理咨询师温和地跟孩子说“你可以真实地向爸爸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孩子很认可地点头。这时,他爸爸在旁边不解地问:“这个道理我跟你讲了很多次,你就是不听,为什么非要别人讲了才听?”
孩子愤怒地说:“你从来就没有理解过我,我为什么要说给你听?”
心理咨询师的话,孩子之所以愿意听,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被理解、被尊重。而他的父母呢?当她说出心中困惑的时候,他们却总是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或者总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慢慢地,她就对父母关闭了心门……
所以,在立规矩的时候,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发现,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方法没有问题,但孩子却不听,那么一定要反过来问自己,是不是自己态度出了问题。
你在说话时,语气是不是过于严厉?
你是不是忘记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你是不是忘记倾听孩子的心声?
你是不是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被理解的、被尊重的时候,才会静下来听你的话。
否则,你学到的育儿技巧,都是假把式。
除此之外,立不好规矩,还可能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① 隔代教育家庭,规矩往往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
琪琪饭前想吃零食,被妈妈拒绝了,一脸不高兴。奶奶看在眼里,很心疼,就偷偷给了琪琪一块饼干,还嘱咐琪琪别告诉妈妈。
奶奶的举动,让妈妈非常不高兴。但为了不起家庭冲突,妈妈也没有再说什么。
这个场景,可能在大多数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常常上演。当爸爸妈妈立场坚定地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爷爷奶奶往往就会替孩子求情了,甚至会用自己的权威来压制爸爸妈妈。
这种情况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大忌。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所以抚养人的态度都应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否则,孩子很快会找到家长之间的“空子”,会因为有老人的撑腰,变得不明是非、不讲道理、难以教育。而且,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转就会更加困难。
② 想用改变规矩来讨好孩子或逃避内疚。
希希妈妈近来工作特别忙,陪希希的时间很少。这天,希希饭前哭闹,想吃糖果。
妈妈想到自己最近陪希希的时间太少,内疚之情油然而生,就没有阻止她。甚至,有一次,妈妈还主动拿了希希最爱吃的棉花糖,在饭前给希希吃。听到希希说:“我最喜欢妈妈啦!”妈妈心里十分满足。
希希妈妈的做法是错误的。既然立下了规矩,就应该去遵守执行,一旦让孩子觉察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他就可能会不断地打破规则,来试探规则的底线——哭闹是孩子试探爸妈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哭闹就无原则地顺从他,他就抓住了大人的弱点,并且一再用这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是立下的规矩,那么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去遵守。
而对妈妈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陪伴孩子比较少,应当在陪伴上多花时间,而不是向规则妥协,换取孩子的好感。
③ 靠打骂不能真正建立起规矩
不少父母(文章开头就提到了),一旦费心给孩子立了规矩孩子却不听,就容易有挫败感,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学了这么多的育儿知识,也同样没有效果,还不如用打骂的老办法——又省事儿又有效。
所以,这个时候的打骂孩子,其实更多的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而对孩子而言,打骂也并不能帮助他们将规则内化,建立起真正的规则意识。如果孩子在被打后顺从,那也因为害怕被打的疼痛而暂时“听话”,一旦打骂他的人不在身边,他就可能又会违反规则。
如果是叛逆期的孩子,你的打骂可能会遭到孩子的反抗,更加不愿意遵守规则。
更糟糕的是,打孩子还向孩子暗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还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
总之,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自责,不是打骂孩子,而是要去思考:
我们立规矩的时候,态度是不是尊重和有爱的,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主选择权?
我们建立的规则合不合适,需不需要做出适当的变化。
话说回来,如果你控制不住情绪而凶了孩子、打了孩子,一定要及时去修复关系。
然后,再回过头来和孩子一起来讨论规则,因为规则只有在有爱的、平等的沟通中才能被孩子接纳和认同。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