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转奶粉,是许多宝宝都会经历的喂哺过程。有的宝宝转奶顺利,短期内就可以开心吃奶粉了。而有的宝宝却问题多多,时常腹胀、便秘甚至吐奶等等。于是有妈妈就问了,宝宝为什么会频繁吐奶呢?难道是奶粉没选好吗?宝宝转奶吐奶该怎么办呢?
其实宝宝吐奶是很普遍的现象,通常是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的,不会影响宝宝健康。具体来说是:宝宝的胃比成人的容量小,呈水平位,食道与胃相连的入口(又称:贲门)比较松弛,一旦进食过多或喂奶后过早翻动等,就可能导致奶水经食道反流并从口中吐出。不过除此以外,宝宝吐奶的原因还有这些:
01、奶瓶不防胀,宝宝吸入太多“气”
如果奶瓶没有防胀气设计,宝宝在吸奶时瓶内就会产生内压;如果瓶内产生内压,宝宝就无法顺利从奶瓶中吸出奶;如果宝宝吸不出奶,宝宝就会从奶嘴处吞咽大量空气。而当空气进入胃部,由于气体较液体轻,必然会往上升、冲开贲门往外跑,此时就会带出少量奶水。
因此,经常吐奶的宝宝,可以尝试使用防胀气的奶瓶(又叫:防吐奶奶瓶)。这种奶瓶在细节上经过特殊处理,可在吸奶过程中避免瓶内产生内压,从而让宝宝减少吸入空气,缓解胀气、吐奶和打嗝等状况。
02、奶粉不消化,宝宝肠胃不接
宝宝转奶吐奶跟奶粉有关系?没错。宝宝的肠胃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当大分子的牛奶蛋白进入后,部分宝宝会出现牛奶蛋白消化不良或过敏,进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并导致溢奶、吐奶等问题。因此,容易吐奶的宝宝最好选择更容易消化的奶粉,如水解蛋白奶粉——将大分子牛奶蛋白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宝宝的肠胃接受度高,从此不再频繁吐奶。
03、奶粉冲调不过关,宝宝喝奶就遭殃
回顾一下你的奶粉冲调步骤,是否曾因奶粉溶解慢而上下猛摇奶瓶呢?那你可要改改了,因为这种做法容易让空气混入奶液,使宝宝在吃奶时无意间吞入大量空气,进而引起溢奶或吐奶。
那么奶粉冲调怎么冲?牢记以下三步骤。
①取自来水烧开,待其冷却至奶粉罐上所示温度(通常是40℃)。
②根据奶粉罐上的冲调比例,先往奶瓶中加入温水,然后取适量奶粉倒入奶瓶中。
③套上奶嘴,用双手手掌夹紧奶瓶,沿水平方向来回滚搓,记得动作要温柔哦。
宝宝吐奶需综合判断
除上述原因外,身体疾病也会引起宝宝吐奶,如肠胃不好、上呼吸道感染或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不可一味地认为是奶粉没选好造成的。如果宝宝的吐奶比较剧烈,并且伴有其他异常状况(如吐出的奶块有酸臭味等),爸妈还需要带宝宝到医院做做检查哦~
如何给宝宝转奶才科学?
给宝宝转奶时,家长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实施不同的转奶方法。
1、母乳转配方奶:
多是因为妈妈奶水不足或工作原因导致无法持续哺乳。
转奶方法:
第1--2天早上和晚上给宝宝喂母乳,中午喂配方奶粉。
如果宝宝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在第3--5天时改为只有早上喂母乳,中午、晚上喂配方奶粉。
到了第6--7天,就可以全天喝配方奶粉啦。
2、同品牌配方奶转阶段:
有些家长认为,不同阶段的配方奶其营养成分不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认为奶粉分段只是商家为了市场需要玩的花样。其实不然,配方奶粉的1段、2段、3段之间都是存在差别的。
1段奶粉:大部分品牌的1段奶粉主要是针对0~6个月宝宝而设计的,为宝宝补充充足、比例合适的dha和ara,以及接近母乳含量的游离核苷酸和足量的铁。此外,1段奶粉营养素的构成更加适合小婴儿的消化和吸收。
2段奶粉:2段奶粉适合6个月到1岁的宝宝。6个月以上的宝宝生长发育速度更快,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加大,所以2段配方奶粉的蛋白质和能量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同时,为了防止宝宝肥胖,2段配方奶粉的脂肪含量会有所减少。另外,宝宝从这个时期开始脑细胞发育加快,所以2段奶粉会增加能补充这方面发育的营养成分。
3段奶粉:适合1岁以上宝宝。3段奶粉进一步调整了必需脂肪酸、亚油酸、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比例,并添加牛黄酸,钙、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以保证宝贝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
所以,家长应该严按照孩子的年龄去选择阶段配方奶粉,并在6个月、1岁等阶段进行转奶。
转奶方法:混合转奶法。
比如第1--2天在旧奶粉里添加1/4的新奶粉;
第3--4天在旧奶粉中混入1/3新奶粉;
第5--6天新旧奶粉各占一半吃;
第7天可混入2/3新奶粉吃;
第8天开始给宝宝完全转换成新奶粉。
这种逐步转奶的过程,能够有效的避免或减少更换新奶粉给宝宝带来的不适感,使宝宝更容易接受新奶粉。
3、不同品牌奶粉的转换
当宝宝持续出现腹泻、腹胀、吐奶、排气频繁等症状时,说明宝宝需要转奶了。
转奶方法:隔次转奶法。
因为不同品牌的奶粉成分存在差异性,混在一起给宝宝喝可能会导致某些微量元素超标,引起宝宝不适,加重肾脏负担,所以最好采用隔次转奶法。
比如宝宝每天喝5次奶,第1-3天,每天最中间1次,也就是第3顿喝新的奶粉;第4-6天,中间2次喝新的奶粉;第7-8天,中间3次喝新的奶粉;依次下去正式转为喝新的奶粉。
看完了以上的介绍,想你你们对于母乳转奶粉吐奶该怎么办都有所了解了吧!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