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双性化教育就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双性化教育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方面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相反,那些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孩和女孩却大多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较好。
许多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正因受到成人社会设置的片面、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影响,才养成了自卑自贱、谨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当然的属于女性的性格缺陷。这些性格缺陷容易导致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受单性化教育影响的男孩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而且在社交圈内也往往不受欢迎。
妈妈好烦恼:给儿子扎小辫被遭嘲笑了
自打琪琪出娘胎起,就被盼女心切的妈妈打扮成了不折不扣的女宝宝,就连名字也起得女性化十足。4岁之前,琪琪但凡走出家门的时候都是要像女宝宝一样扎着两个羊角辫子的。但他扎着小辫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他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别问题了。别的小朋友都在嘲笑琪琪眉心里的那一点美人痣,下课了还喜欢来摸摸琪琪头上翘起来的小辫子。
琪琪也不堪烦恼,回家向妈妈诉苦了:妈妈,我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呢?他们都说我是女生啊!琪琪妈这才不知所措了,原来一直觉得好玩而给儿子搞得小辫子和美人痣现在却成了儿子在幼儿园成长的最大障碍。自己这样带小孩是不是有点走入误区了?
爸妈性别偏好的不良影响
琪琪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很漂亮,所以就按照女孩的标准来抚养。但这会助长宝宝心理偏差的发生。女性化男孩和男性化女孩在年龄较大时,常常受到小朋友的歧视和捉弄,或受到老师和邻居的压力,使他们企图隐蔽自己的异性行为,但常常办不到,内心十分痛苦。同时他们又无形中被其他宝宝隔离开来,因而产生内向、孤独、胆小及忧郁的性格特点。
缺乏应有的父母性角色榜样
男孩在3~4岁以后应多接触父亲等男性榜样,如果此时得不到应有的男性榜样,性心理发育可能受到挫折,导致性别认同混乱。在有些女性化男孩的家庭中,常常是母亲作主、父亲惧内,这些宝宝自幼崇拜女性,处处以母亲为榜样,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性别认同混乱。
(责任编辑:zxwq)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