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童年足够的玩耍时间,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多大的意义?2至6岁期间足够的玩耍时间,家长给足够了吗?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不愿意放手让孩子玩耍,甚至还常常叮嘱孩子不要和一些调皮贪玩的小朋友交往。
在那些父母眼中,每天能在书桌前静坐不动,或者来往于各个辅导班、兴趣班的孩子,才是乖孩子,未来才是“有希望”的。似乎玩,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其实,在童年早期,孩子两岁到六岁期间,游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无拘无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但是很多父母,在如今大肆宣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总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填满了孩子的童年:
英媒曾报道称,随着进名校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多达1.37亿儿童——有些只有5岁——被送进“填鸭式”辅导班。
殊不知,费尽心思用学习代替玩耍,根本无法实现孩子童年早期的价值。
父母眼中的“瞎玩”
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心理学家约翰蒙尼,为了研究“玩耍”的意义,曾用猴子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把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猴隔离开来,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不让它们跟同伴有玩耍、嬉闹的机会。
结果,这些被剥夺了玩耍机会的小猴子成年后,在性格、行为习惯上,显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讷,有时还会表现得敏感、易怒、暴躁。
这个著名的实验,给了教育家们极大的启发意义: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塔夫特大学儿童发育专家戴维·埃尔金德认为,玩耍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玩耍, 儿童就会错过不少学习机会”。
在玩耍中,孩子社交能力、规则意识、语言能力得到锻炼。
孩子在与同龄人一起玩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让自己说的话被理解,并不断调整,从而顺利交流,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会得到发展;
此外,与同龄人间的游戏互动,他们能逐渐学会遵守规则,比如先来后到、玩别人的东西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等,学会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
玩耍也是学习的过程,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孩子更聪明。
好奇心是孩子最宝贵的品质,在孩子多接触自然、多接触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他的小脑袋瓜会去思考各种让他感到困惑的问题,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家长的帮助。
孩子懂得动脑思考、自主探索,是成长非常关键的过程,孩子看得多、问得多,思考得多,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便激发得多。
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消除焦虑、缓解压力、保持情绪健康。
小孩子也会有感到焦虑、充满压力的时候,这时候,尽情地玩一场,会让他们身心都感到通畅,不过度沉溺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保持情绪和心理健康。
此外,孩子与家长、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会养成良好的性格,不消极孤僻。
如果一个孩子曾尽情地自由玩耍,长大后会更加得心应手地去面对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
2到6岁,家长如何做
给孩子一个自由玩耍的童年?
很多人从童年到求学时代,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高压管控下,松不得一口气,以至于到了大学忽然有了自由的空间,于是开始肆无忌惮地玩,以弥补童年的缺憾。
然而,大学或者成年后的“大玩特玩”,看似把童年的缺憾“补”回来了,其实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童年期玩耍中获得的交往技能、快乐情绪体验也是很难弥补的。
真正为了孩子好,在孩子该充分玩耍的年纪,家长请一定要让他像孩子一样地玩耍:
给孩子报兴趣班、辅导班要适当,不宜过多,别让太多的兴趣班挤掉孩子玩耍的时间。
制定规则、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协调好学习时间与玩耍时间,让孩子养成该学的时候认真高效地学,该玩的时候痛快自由地玩的习惯。
给孩子宽松的玩耍空间: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父母不要过多干涉。父母思虑过多,这不让摸那不让碰,过度的保护和限制只会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
有条件的话,多带孩子到户外去,大自然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好奇心、感受美最好的课堂。
家长在空闲的时间,请放下手机,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在家玩游戏、一起拼图、堆积木;到户外感受自然、放风筝、爬山踏青,都是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帮助的事。
龙应台说过:孩子不会玩,就是缺点。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如果你时常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感到焦虑,不妨试试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的时间,也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