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无法交流”才是亲子之间最远的距离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5-09-30 10:53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所表达的东西自己无法理解,其实这是典型的缺少沟通的表现。那么应该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所表达的东西自己无法理解,其实这是典型的缺少沟通的表现。那么应该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呢

餐厅里,邻座的一个孩子妈妈在照顾孩子吃饭,她不停地往孩子的碗里夹菜,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青菜,红色的西红柿,紫色的包菜,告诉孩子这些菜很有营养,吃了以后可以长得很壮,像奥特曼一样去打怪兽。小嘴巴里塞满饭的孩子,一个劲地摆手摇头,可妈妈无视他的动作,又在碗里加了一个肉丸子。

“嘭”的一声,孩子把碗扔了,孩子妈生气地站起来,一边去收拾,一边对着孩子嚷:“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妈妈给你夹了这么多好吃的,你还把碗给扔了。”

孩子脸上的神情很复杂,有委屈,有愤怒,斜着眼看妈妈,眼泪吧嗒吧嗒地流了出来。餐桌上有人问他:“你吃饱了吗?是不是不喜欢吃这些菜?”

孩子点点头,用手指着绿色的青菜说:“不要不要”。

这个孩子看上去应该有三岁了,但是,一开口还是让我吃了一惊。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跟年龄有一点不符合。经过验证,的确是这样,他妈妈说:“他说话晚,目前只会几个字,不会说句子”。

育儿专家用几个词,来描绘每一个阶段的儿童,就是terrible2,horrble3,unbearble4,翻译过来就是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忍不可忍的四岁。

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会觉得一个3-4岁的孩子可怕,恐怖呢?这中间缺乏的就是了解。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个理,之所以“怕”,是因为不够“知”。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其实,孩子情绪不好,发脾气,和他们的需求不被满足有极大的关系。孩子的需求被满足的重要条件,就是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在表达想要一个苹果的时候,你却塞了一个梨子给他。

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语言的沟通。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一个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建立美好亲子关系重要的桥梁。搭建这个桥梁,就需要家长做到以下三点:

① 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动画片或者卡通人物寻找共同话题。

很多家长没有办法做到全职陪伴孩子,这也就导致和孩子在一起,会觉得缺乏话题,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一般也是“躯壳式”的陪伴。加上有的孩子也不愿意开口说太多,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主动找话说。

《爸爸去哪儿5》里除了明星父子或父女,还有邓伦和小山竹这一对临时搭档的“父女”,初次见面,邓伦担心小山竹放不开,所以他用了一个小妙招,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用东北话打招呼的,小山竹顿时乐开了花,问邓伦:“你也会说东北话”。

“东北话”让这对陌生的“父女”,瞬间打得火热,横扫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② 利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语言,引起孩子的好感。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们应该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一下,比如,蹲下来,用同样的高度和孩子说话。或者是,用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也就是所谓的身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用身体和手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

一般来说,三岁左右的孩子,专注力不够,所以周围的人说什么,他们不会太在意。即使,你的话是专门和他的,他可能也关注不到。因为他没有进入到你说话的情景里。不过,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就会把孩子带入你说话的意境里,为成功的沟通做足了准备。

言宝对幼儿园一直比较排斥,每天出门前,都要拒绝去,这是我特别头疼的一件事。最近突然就喜欢上了幼儿园,睡觉前我和他聊天,得知他们班新来了一个美美老师。

美美老师是幼儿园的一个实习老师,虽然新来不久,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她。

前几天去接言宝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了一下这个美美老师,她很活泼,跟孩子说再见,都是蹦跳着,学着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元旦活动里,她准备了三个节目,小朋友们都特别积极,而她“蛊惑”小朋友的秘诀就是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体态语言,她会张开嘴巴大声地笑,伤心的时候,会把嘴巴瘪得很难看。

用她的话来说,和孩子在一起,你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王”,这种角色通常在成人看来就像神经病,但孩子最喜欢这种角色。

③ 学会100%的倾听和100%的回应,和孩子产生共鸣和互动。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需要家长们去倾听他们的需求。

有一个笑话,是一个2岁的孩子抱着妈妈的大腿,大哭大闹。妈妈发朋友圈无奈逗乐:“亲爱的,我和你也不是太熟,只认识两年,你这样好吗?”

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也暗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时家长真的不了解孩子,在孩子愿意表达的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这也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和疼爱。

商场里有做游戏拿奖品的活动,一个家长带着四岁的女儿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在分配角色的时候,孩子叽里呱啦说了很多,孩子爸爸一边看着手机一边点头,完全进入不了角色,没有默契度。游戏进行到一半,孩子扔了手中的道具,大哭大闹起来,一边哭一边喊:“爸爸不听话,爸爸是大坏蛋!”

这个爸爸因为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话,没有共鸣,导致游戏中没有默契去互动,所以才有了发脾气哭闹的孩子。

④ 利用游戏,和孩子达成“合作”。

游戏是孩子学习知识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游戏,也可以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家长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来和孩子一起“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孩子懂得语言的魅力。

比如,你可以画几个小汽车,让孩子来给汽车涂颜色,在涂色开始之前,你可以和孩子沟通,他喜欢什么颜色,哪里需要装饰一下;汽车涂色以后,带着谁一起,去哪里兜风。

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孩子多表达,再慢慢引导孩子,把语言表达延伸到生活中去,这样,孩子在有需求的时候,会开口说出来,告诉你他的心里感受,避免了他不想说,说不出,家长也不懂得,最后他只能用发脾气来表达。

蒙田说:“语言是一个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只有有了交流,了解了对方的内心,才会有理解和共情,家长不要吝啬自己和孩子的语言沟通,这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沟通,也是最有效的。

不要让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梗在“无法交流”上。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