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的伊伊刚进家门。
奶奶说:“伊伊,来吃饭吧!”
伊伊答:“我要看巧虎(动画片)!”
奶奶板起脸严肃地说:“不行!先吃饭!”
伊伊哭泣:“我要看电视!”
奶奶吼道:“坚决不行!哭也没用!”
诸如此类的孩子哭、家长吼的“冲突”,在我们的亲子教育中屡见不鲜,仿佛一个魔咒,紧紧地扭住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为了把孩子“管住”,让孩子“听话”,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却发觉离“管好”的目标越来越远。
我们为什么要“管住”孩子
1.管制培养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教育手段,因为我们都是曾经被“管住”的孩子。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长不管孩子是失职,“人之初,性本恶”,孩子是需要管的,不管他怎么会成长,于是说教、唠叨充斥着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这也成为亲子冲突的隐患。其实孩子的成长终将靠自己,而若因此伤害了亲子交流的渠道,则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2.管制培养是我们最容易践行的教育手段,因为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用控制解决问题。不论是公交车上有人踩了你的脚却没有道歉,还是在公司里下属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一项工作,没有什么比大吼一声:“你是怎么搞的,不懂规矩吗”、“如果你再……,我就……”来得更过瘾吧,很有可能对方在你的强大声势下败下阵来。原来压制是能如此高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完全无须苦思冥想长远解决之策。有上述想法的人在我们生活中绝非少数,对他们来讲,管制培养简直是一种操之即来的武器。
当然还有很多非暴力倾向的父母,但面对失控的孩子时,耐心被一点点消磨,也忍不住要大吼或威胁几声暂时稳住局面。
我们会“管好”孩子吗
家长们都是为孩子好,却难以把握尊重的分寸,关心一不留神就演化成了管制,在这种情况下,一类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对父母的观点惟命是从,没有价值观,何谈创造力还有一类孩子走向了另一极端,叛逆,桀骜不驯,渐成隐忧。
“从小受父母主宰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主宰别人,要么被人主宰”,管制关闭了孩子的自我管理模式,也许能暂时的控制局面,但牺牲的是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压抑的是孩子的创造力,孩子最终会反抗,甚至达到反叛的程度。我们应该牢记,使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我们。
我们应该怎样“养育”孩子
家长制的管制培养是引发亲子冲突的根源,原因是它们总会触发孩子的不满与反抗。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变管教为养育,引导孩子自我确认、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笔者结合自身育儿实践,建议如下:
1.家长转变观念,提升育儿高度。“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孩子生来就是与父母作对的,只是他们的心智模式与成人不同,更需要我们的联结与爱。我们应让孩子看到我们的态度:我们允许他们表达不满,不会羞辱他们,但也不会屈从于他们!传统的“孩子应该如何做”的老套路已经不适用于现在这个自由平等、信息共享的时代,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创造力,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让后果教育孩子。孩子的不当行为一定会引发某些后果,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些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负责。后果是自然出现的,与惩罚和纵容不同。还举上文伊伊先看电视后吃饭的例子。
首先,确认孩子的诉求。“伊伊,你确定是现在看巧虎吗”
其次,平静清楚地说出事情的后果,关键是不要控制孩子。“晚饭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现在看电视,我们就只能错过这顿晚饭,饿着肚子了!”
最后,征求孩子的意见。“你确定晚上不吃饭了,是吗”
这件事情的结果要么是孩子妥协,达到家长的目的,要么是孩子尝到了饿肚子后果,对以后的行事方式进行自动调节,最终实现自我成长。事实上,伊伊选择了先吃饭。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绝不能任由孩子先看电视再吃饭,如果这样,就是纵容,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3.合理的建立规矩
合理的规矩应是少而精。要既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不能限制孩子的自我发展。对3岁以内的孩子,规则越少越好,保证孩子安全、不破坏环境,不伤害他人即可。在其他方面,家长做好榜样,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
合理的规矩还必须是符合家庭实际的。“孩子不会回应我们表面的指示,而会遵循我们潜意识中向他们传达的信息”,无论何时,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心口一致。举一个伊伊吃甜食的例子。
中午,伊伊玩完回家,显然饿了,我给她准备了一碗米饭和青菜肉丝,这是她平时比较喜欢的食物。但是她猛然注意到桌上的巧克力面包,于是指着说:“我要吃这个!”
家里出现了面包这种东西的本身就出卖了我们家庭现行的饮食文化:我们全家其实是喜欢吃面包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建立正确、切实可行的文化,吸引孩子加入其中。
于是我对伊伊说:“米饭提供能量,青菜提供营养,我们要多吃点。巧克力面包甜甜的提供乐趣,可以少吃点儿,我们一起来吃吧!”这个说法是我真实的心理写照,因此我向孩子提出要求时没有任何愧疚感,这对伊伊来说更为公平,我相信孩子是感受到了这些的,于是很配合的同意了。
一大口米饭,一大口青菜,再加一点面包,生活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吗
这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 小编为各位整理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