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宝宝异物卡喉导致窒息而亡的新闻不断,妈妈们在喂养小宝宝时,真的需要特别注意!
8个月宝宝被一口蒸水蛋带走
因为爸爸妈妈上班,8个月的宝宝亮亮由奶奶带。那一天,奶奶和往常一样给亮亮喂辅食,准备的是小块的西瓜和水蒸蛋。
喂了一半,亮亮突然不高兴,哭了起来,奶奶一边哄一边往亮亮嘴里塞东西。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亮亮被呛住了,小脸憋成了紫红色,哭声也没有了。
奶奶慌了神,使劲拍着亮亮的背,可是亮亮依然没有声音。手足无措的奶奶急忙给亮亮的爸爸妈妈打电话。等亮亮爸妈赶回家把亮亮送到医院的时候,亮亮已经永远合上了眼睛。
奶奶哭天抢地,她根本没想到,这些平时孙子爱吃的东西看似安全的蒸水蛋竟然会要了宝宝的命。
为何一口蒸水蛋就能夺命?
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被呛住窒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食道和气管之间距离很短,气管就在食道的前面。在喉咙部位上面有一片树叶状的软骨叫会厌,它在你吃东西时候或者吞咽时就自动地盖住喉头和气管,吞咽过后,会厌又自动打开,好让呼吸通畅;吞咽时呼吸暂停,吞咽后又开始呼吸,两者能很好地配合。
但是,小宝宝的神经系统比成人要脆弱很多,而且条件反射不健全,嘴巴中含有食物时不小心一喘气,会厌就会打开,这个时候东西就会掉到气管里,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出现宝宝窒息的情况。而成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吞咽、呼吸和会厌的配合很少会出错,因此,呛住的几率比孩子要小很多。
哪些食物容易呛住气管?
最近的这几年很多气管进入异物导致送医的孩子,每个月都会有十几例出现,危险程度非常高,因为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除了平时常见的那些口香糖、瓜子壳、花生、这些比较硬性异物以外,也有一些在大人看来是非常安全的软性食物。
软性食物更危险
从各大儿科医院的病例中发现,一旦软性的食物呛到气管里,比硬性食物更危险。
泡泡糖、香蕉、葡萄、果冻、糯米团、汤圆、年糕等都属于软性食物,一旦呛入宝宝的气管,就黏在气管里,却很难排出来。
硬性食物在一定外力作用下,还可能被咳出来,而软性食物不容易被咳出来,因为它软嘛,所以给宝宝造成窒息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即便是到了医院,处理起来也比硬性食物麻烦很多。
硬币大小的糯米团子,差点要了宝宝的命
一个妈妈抱着17个月大的儿子,急忙冲进了海宁人民医院的急诊室。孩子的脸已经呈青紫色,四肢全面无力,且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原来孩子趁妈妈没注意吃了一块很大的糯米团子,可第一口吃下去就卡住了。
医生用拍打背部、心肺复苏和呼吸囊辅助通气等常规方法,都没有把气管中的异物排出去。最后,使用喉镜打开起到,才取出一块如硬币大小的糯米块。虽然虽然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因为大脑出现片段缺氧,为避免后遗症还需继续在医院救治。
千万不要再宝宝玩耍、哭泣或大笑时喂食
除了上面讲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因素外,进食方式不当也会直接导致孩子呛到。有些孩子习惯边玩边吃,家人就在旁边一边让他玩一边喂,有些孩子喜欢到处跑,家人就追着喂饭,边跑边吃,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吃饭的时候逗他们……跑动,哭和笑,这些其实都很容易让孩子呛到。
大家可别以为这些说法耸人听闻,在喂食方面不恰当导致孩子窒息死亡的案列是非常多的,很多都是因为孩子进食的时候大声哭闹。吃东西时跑动也是非常危险的,绊倒或者一个趔趄就有可能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另外,在车上喂食也是要禁止的,车的颠簸也会让食物进入孩子气管。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在给孩子喂药的时候需要注意,孩子都不喜欢吃药,家长往往就会采取"硬灌"的方式,这个时候,孩子又哭又闹,很容易发生危险。更有些家长,强硬地捏住孩子的鼻子灌,孩子鼻腔的呼吸被阻断,这种方法危险系数更高,千万不能这么做。
宝宝被呛急救法
异物进入气管非常危险,在抢救的时候尽量要把握黄金6分钟。如果超过6分钟,及时孩子抢救过来,也会或多或少的造成脑损伤。孩子被呛住,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把这些异物直接抠出来,这里介绍海姆立克法。
1,对于较小的孩子,救护人应马上把孩子倒立抱起来,一只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用手捏住孩子颧骨,让其脸朝下的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另一只手拍打其背上拍5-6次,并观察异物是否吐出。
2,如果异物未吐出,可以把孩子翻过来,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采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两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直至异物排出。
3,对于较大的孩子,救护者要立刻站到孩子身后,进行腹部快速挤压,以排出异物。具体方式是用一个拳头大拇指的一侧顶住孩子肚脐以上、胸骨中间的位置,另一只手抓住拳头,用力往上挤压。直到异物被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孩子通过剧烈咳嗽或者是家长急救将异物排出,还是需要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毫不夸张的说,孩子气管被呛住时真是命悬一线,家长更要做好预防工作。
本文并非说大家不要给小孩子吃水蒸蛋,而是让大家注意,在给孩子喂这些软性食物的时候,千万千万要注意,不要稍微不注意就让孩子步上危险的境地,因为宝宝是不会自我去保护自己的。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