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婴儿做错事该不该惩罚?育儿质量的差距就体现在细节上!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6-12-04 07:01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许多父母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还是去医院或幼儿园放学,他们时常会要求父母或老人给他买玩...

许多父母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还是去医院或幼儿园放学,他们时常会要求父母或老人给他买玩具。有些孩子不给买,可能就会哭闹;而有些则会遵从父母的指令,虽然会不开心,但不会提过分要求。

这样不同的情况,反映出儿童良知的发展,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差异。

良知既包括因做错事感到情绪不适,又包括克制再次犯错的能力。在儿童能够发展良知之前,他们需要内化道德标准。

良知取决于做正确的事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再提出要求,他们也能按以往的惯例遵从父母的指令,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是正确的。

在对于玩具的态度上,儿童会表现出两种情况:

  • 一种是如果父母告诉他,家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了,他们就能自愿地听从父母的指令而不再提要求,那么,这类儿童就表现出约束性顺从。

  • 另一种是父母需要用其他奖励,比如给他买其他玩具或零食,他才会听众,那么,就认为这些孩子表现出了情境性顺从。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的顺从依赖于父母不间断的监控。

育儿过程中能够让孩子表现出约束性顺从是理想的状态,比如,孩子会定时上床睡觉,会有规律地吃饭,会按规定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按父母的要求关注自身的安全、卫生、健康等问题。

然而,对于情境性顺从的孩子,许多事情都需要父母督促,需要用物质“鼓励”而非言语“鼓励”,他们才能“顺从”,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会禁不住诱惑,如上人贩子的当。

如何能让儿童变成约束性顺从呢?

儿童两种不同的顺从情况,在13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得以区分,但更早的源头则是在婴儿时期。

如果父母在婴儿时期认为,孩子还小,凡事应该顺从他;又或者他一哭闹,就按他的意愿来,那么,他就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稍大一些就会表现出情境性顺从,必须依赖父母的不间断监控。

比如,有些孩子总是无法按时上床睡觉、按时吃饭,总是需要父母和老人不断提醒。

相反,那些约束性顺从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指令内化为道德标准,进行促进良知的发展,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当他们再大一些,做错事时会感到情绪不适,也能自觉克制再次犯错的欲望。

如果父母忽视婴儿期的家庭教育,为了避免孩子因情绪低落而一味顺从他,就会阻碍他们的良知发展,就会导致儿童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时,都需要依靠父母的监督才有可能做好。

最终,为了缓解孩子也包括婴儿期的情绪不适,就只能以牺牲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代价了。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