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孩子经常会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都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甚至最亲密的家人也很难从他的手里要到。不少家长都已经有这个发现,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物品存在很强的保护意识。家长千万不要认为自家孩子自私,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一位宝妈和儿子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收拾了一些儿子平时不常用的玩具和衣物给小侄子,当看到舅妈要把这些东西带走的时候,小家伙非上来拼命的抢夺,并哭着质问我:“你为什么要把我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是我的东西。”
当时我还没有觉察到儿子已经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无论我和他怎么沟通都没有用,最终只能留下他的玩具和衣物。奇怪,儿子平时不是个小气的孩子啊,怎么非要占着这些没用的东西呢?晚上和老公聊天的时候才突然灵光一闪,原来我的儿子已经处于自我中心的反抗期了,已经把所有的物品贴上了“物权”标签。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道歉:“对不起,儿子,今天妈妈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差点就要把你的东西送给弟弟了。”其次,尊重孩子的意愿。“你看,这些衣服你穿的都小了,玩具也是你小时候玩的,不知道能不能送给弟弟玩呢?”刚开始的时候,儿子对我的请求依然是拒绝的态度。如果被拒绝,家长也不必恼火,更没有必要责备孩子小气。以后在动孩子东西的时候,最好征询孩子的意见。
树立孩子的小主人地位
家长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物品的真正主人,并对物品有使用权和支配权,学会整理摆放和保管自己的东西。有了物权,孩子的自主、自信、责任感等也会随之增加。
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
在明确和尊重孩子物权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对父母充满感恩之情。有时候,父母给孩子买的衣服或者玩具,会让孩子收藏终生,作为母(父)子情深的见证。
物权是分享的前提
想要孩子学会分享,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物权意识。只有让宝宝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权和使用权,才能让孩子更明白分享的意义。
拒绝家长较真
当孩子的物权意识非常强烈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和孩子较真,更不要对孩子进行指责和嘲笑,或者逼着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家长如果在孩子物权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和他们对着干,这样只会延长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
“规矩”立起来
对于社会准则上的事情,家长要和宝宝订好规矩。比如,在公共场所或者别人家里,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不要看见喜欢的东西就占为己有。要鼓励孩子想要什么告诉大人,拿东西之前最好先征询大人的意见。
家长做好榜样
大人的日常行为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想要孩子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家长也要做好榜样。在孩子的面前,家长可以多做一些分享的举动,并且把分享之后的感受和表现展现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灌输“轮流”和“借用”的观念
有些妈妈常问我,孩子在公众场合争夺玩具,互不相让怎么办?发现儿子把幼儿园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趁机给孩子灌输轮流和借用玩耍的意识。告诉孩子,等长针走到3的时候就要让给哥哥玩了。幼儿园小朋友借给你的玩具,玩过之后要及时还给别人。
明白“偷”和“借”的含义
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偷和借的定义,以及所付出的结果均不相同。经过别人同意的才是借,不征询别人意见,就会等同偷了。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偷拿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必须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小体罚,让他知道失去心爱玩具的感受。
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其实,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对偷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一旦拿(偷)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家长若发现孩子拿回别人的东西,先不要着急上火,了解清楚孩子的动机再做处理。相互尊重,才会不断进步。
学会引导孩子分享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视的应该就是玩具了。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对玩具的分享,来帮孩子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比如,在家里来小朋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拿奶瓶、递尿片等,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引导孩子把不太关注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
当然,当孩子和大人分享东西的时候,我们最好接受。如果拒绝了孩子的分享,只能让孩子感觉失望,慢慢的就不愿意分享了。
尊重对孩子的承诺
当宝宝在外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家长为了快速平息这场“战争”,往往许诺说,等周末妈妈给你买相同的玩具好不好。宝宝记住了,妈妈却转头就忘。等下次再发生物权“纠纷”的时候,孩子再也不相信父母的话了。
适时适当的表扬
如果经过父母的劝说和教导,孩子学会了分享,家长可以适当的对孩子进行赞美。比如:“你能这么做,妈妈很高兴”。有了父母的鼓励和赞美,孩子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