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阳宝贝7岁了!想起当初生你的时候,还在担心:生日正好在高考那天,会不会影响你考试发挥呢一转眼七年过去了,你从一个整天只知道睡觉的小baby长成了一个整体玩得不愿意睡觉的小伙子,而我从一个成天傻担心,瞎担心的新手妈妈成长为一个比较淡定的经验型妈妈。
还记得若干年以前,你仰着头,睁着无辜的双眼,心疼地说:“妈妈,我的生日就是你的受难日,是吗妈妈,我小时候喝的你的奶是你的血变成的,是吗”那是你刚上完国学课回来,第一次跟我谈及你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当时我简直有点愕然,妈妈在孩子的眼里怎么能是一个受难者,牺牲者的形象这会让幼小的孩子心里有多大的负重难道从此,他内心要歉疚妈妈一辈子吗于是我俯下身,摸着他的头说:“宝贝,你的生日是妈妈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天,因为你是妈妈最疼爱的人。” 阳阳黯淡的眼神立刻明亮起来,然后又问:“那你生我的时候是不是很疼,像断了七根肋骨那样”我说:“嗯,是会有一点疼,但是每一个妈妈都可以接受这样的疼,因为这种疼伴随着一种希望和喜悦,是一种开心的疼。”阳阳沉重的表情,开始放松下来,又恢复了他平日的活泼与灵气。“那我喝的奶是你的血变的,你会不会营养不良呢”“宝贝儿,不会的。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积蓄了足够的能量,就是给你的食物,如果不喂给你喝,就会发胖的。”说完,我笑了,他也笑了。我如释重负。即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孝顺,但不应该是通过这种完全违背常理的方式,拿一副道德的枷锁,摆在孩子面前,说:瞧!你妈妈为你受了多少苦,你再不听话,多对不起你妈妈!
这种通过让孩子充满负罪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不认同。其后果只会让孩子的童年期处在一种自责和叛逆中。他无法完全如父母所愿地行走,然后想叛逆,但又自责。这让我想起《死亡诗社》里的尼尔。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极其疼爱,然而态度却表现得冰冷而苛刻。父亲对尼尔很严格,很少面露笑容,同时又对他寄予无限希望。这导致尼尔一方面不喜欢他父亲为他规划的人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让父亲失望。这种状态导致他连逆反的勇气都没有。他总觉得如果自己不按照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去生活,就是对不起父亲。所以,面对父亲的强硬,他连顶嘴都不会,他会一个人痛苦地承受着。如果他是一个很洒脱自如,不对父母充满歉疚的孩子,那么他就能找到一条成全自己的道路,而不会酿成最后在家里穿上他心爱的戏服结束自己生命的悲剧。当时那个场景让我的心像被掏空了一样。一个善良,热情而又极俱天赋的孩子就那样在自我实现与对父亲的孝顺之间挣扎着,走上了不归路。那个情节,现在想来依然让人不寒而栗。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实现父母愿望的机器,而是一个独立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为人父母大概都有此初衷,但是走着走着,就开始以各种方式一面绑架孩子,一面还让孩子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不能反抗。
记得有一年,带阳阳去八大处,看到了石刻画,24孝故事。阳阳好奇,要听,我念了两个,便不再念了。先看看下面这个: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想想曾经流传很广的一个道德审判题:妻子和母亲掉进河里,先救谁是不是似曾相识再后来演变成母亲和孩子掉进河里,先救谁这种通过道德两难来实现自己心里满足的把戏,自己玩玩就好了,拿来教育孩子实在是不合适。
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听到这些故事之后的反应。
孝是一种美德,但那应该基于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关心,自下而上生成的对父母的心疼与照顾,而不是自上而下扔给孩子一些规定或者杜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段子,让他们在寻求自我与遵从父母之间找不到出口。
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乐在其中。这种状态和关系本是自然的,只需要双方用心慢慢感悟即可。但是如果断章取义地略去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收获的幸福,而浓墨重彩地单方面描绘父母的辛劳,然后再以此来换得孩子对父母的歉疚导致的唯命是从,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老一辈父母和子女之间永远都隔着一层屏障,互相牵挂又彼此折磨的原因。而我希望我和孩子之间,永远保持着平等的朋友关系。我要做一个值得他信赖,又不给他压力的朋友。我希望我刚给他的是温暖,是支持,而不是恩情和歉疚。
前不久,有一个拓展活动,让父母和孩子都站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然后分散,让孩子通过摸父母的手和身体来找自己的父母。其本意是希望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不要忽略父母。两轮过后,主持人开始放着煽情的音乐,叙说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叙说孩子对父母的忽略。很快就有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几乎很少流泪的阳阳也伤心地哭起来,边哭边紧紧抱着我,难过地说:“妈妈,我不要你死。。。”我知道,他这么说是因为感受到了无边的黑暗中与父母分散的不安全感。孩子一哭,我也忍不住了。我赶紧抱着他,反复告诉他“妈妈不会死的,会一直在你身边陪伴你!妈妈现在每天都在坚持锻炼身体呢,身体也棒棒的!”大概很多活动组织者都认为,这样煽情的画面,就是完美的结局,达到了活动的目的。但是我心里比较抵触。孩子在这个年龄已经开始懂得生死离别,而且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他们会经常在噩梦里梦见与家人离别,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残酷了,不需要通过这种人为的煽情手段来搅动他们本来就缺乏安全的心。阳阳不止一次从梦里哭醒,说梦见我死了...而我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也经常会担心父母会不会突然就不回来了,也会做噩梦。
我在尽一切努力让孩子的生活变得轻松,不让他觉得父母为他付出了什么,也在尽一切努力让孩子相信,我们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但是孩子在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依然本能地会产生不安全感。这时,我们不能再刻意渲染,而应该努力帮孩子减轻这种焦虑。
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最忌讳刻意渲染,而只在用心感受。
亲爱的阳阳宝贝,你是爸爸妈妈最亲近的朋友,爸爸妈妈为你所做的一切都伴随着无价的专注和欢乐。不是我们为你付出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每日的相互扶持和依靠中获得了彼此心灵的慰藉。我们在为彼此提供着成长的养分,我们在彼此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幸福。爸爸妈妈希望你就像现在这样,每天开开心心的,愿意跟我们诉说你的任何开心或者烦恼,同时也拥有对父母保留心事的绝对自由。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