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总是很简单,但是往往会因为一个玩具或者其他的事情,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一个人的天空是狭小单调的,友情织成的天空是广阔的,也是灿烂的,朋友如同生命的营养,给予生命新鲜的血液与激情。
大人有大人的朋友圈,孩子也有他们各自的交际圈,孩子和自己的小伙伴可以互相沟通、学习,共同成长,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孩子的友情对他们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
有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友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各个方面:
1.拥有友谊的孩子在社会和学习成绩上的得分更高,而没有朋友的孩子则伴有很多的攻击性行为和情绪问题。
2.建立良好朋友圈的孩子在上学后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而缺少朋友的孩子在入学后还需要花很长时间去适应和调节他们的行为。
3.如果孩子产生焦虑和其他不好的情绪时,孩子可以通过友谊倾诉自己的心情,得到理解和宽慰,从而使自己变得积极向上,反之,缺乏朋友的孩子则会郁闷哭闹,缺乏释放压力的途径,产生消极的情绪。
4.有良好友谊的孩子可以很好地去了解别人的观点,注意和顾全身边人的感受,而缺少友谊的孩子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实,很多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没有上升到安全问题,孩子互相道个歉就可以和好如初了。
然而,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孩子从小不能拥有良好的交际圈,会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留下阴影,影响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今后的人际交往。
9个月:孩子开始理解友情
9个月的孩子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但他们会观察,比如观察周围人之间的互动,然后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分析出这些人彼此是不是朋友,通常他们会定义拥有两个相同喜好的人是朋友,而意见分歧的两个人是敌人。
1岁:开始产生玩具占有欲和财产专属感
1岁左右的孩子各方面都处于快速的成长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个人财务和专属领地的概念。
他们不仅会在与小伙伴玩玩具时体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他们也从刚开始的只会对家长表达情绪慢慢成长为向其他小伙伴表达喜怒哀乐了。
但他们还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比如他不知道自己抢走小伙伴的玩具会让他们生气,所以一般情况下,把两三个一岁左右的孩子放在一起玩耍,对于家长来说就是一种折腾。
2岁:与小伙伴争抢玩具是常态
2岁左右的孩子拥有的同情心是有限的,他们一开始可能会将自己的玩具递给小伙伴玩耍,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会“暴力”地抢回自己的玩具,他们不会在意大人世界的社交礼仪,不会懂得“等他玩够了我再玩吧”。
3岁:孩子开始懂得分享
3岁最能看到孩子成长的变化,包括孩子社交能力上的改变。比如,当小伙伴受伤了,他会懂得安慰;当想要得到一个玩具时,他们会努力劝说对方与自己一起分享玩耍……他们慢慢开始学会交朋友,特别喜欢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伙伴。
因此,孩子的友情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并不是家长随意就能安排的,而想要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拥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孩子的交际圈。
01 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孩子友情的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上的,一般来说,孩子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在三岁以前,家长需要格外地注意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对孩子的信号给予及时的解读和恰当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爱,为孩子之后友情的发展奠定基础。
02 创造孩子与小伙伴玩耍的机会
相比于以前,现代的家庭很多几乎都住在比较封闭的单元楼里,孩子们缺少一起玩耍的环境。因此,很多家长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与小朋友一起玩耍,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让孩子与小伙伴之间产生互动,一起游戏和活动。
03 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
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小伙伴接纳。家长们要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帮助孩子融入到小伙伴的氛围中去,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和朋友打招呼,培养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当小伙伴伤心哭泣时,鼓励孩子学会安慰对方;当小伙伴表现好时鼓励孩子给予赞美等。
04 及时帮助孩子处理友谊的问题
当孩子融入一个群体时,可能会与小伙伴产生矛盾或遭遇排斥冷遇,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发现并寻找事情的根源,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引导孩子面对并解决眼前的问题。
05 与孩子分享感受
有相关研究表明,当家长与孩子谈论感受的时候,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学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2-3岁的孩子慢慢开始理解和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同分享感受,比如“小伙伴上讲台表现会很紧张是因为他第一次经历”,“她很开心是因为小伙伴和她一起分享了玩具”……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之一。
其实,结交朋友并没有固定的套路,我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小伙伴一同游戏、一起合作、共同欢呼,真正的友谊在于质量,家长们要恰当地引导孩子结交朋友,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