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晨,儿子穿着小睡衣从卧室跑出来,看到妈妈在专注地习练瑜伽,没有打扰妈妈,直接跑去看他昨天拼了一半的白天鹅。爸爸刚做好早餐,准备往餐桌上端饭。这时,听到儿子问爸爸:“爸爸,我那个拼插玩具怎么不在桌子上了”
爸爸回应:“什么拼插玩具我不知道。刚才我从桌子上收拾了一堆东西,都搁到沙发旁边了,你自己看看吧。”
儿子跑到沙发旁边,很快找到了装在袋子里的拼插玩具,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把我的玩具搁这儿了!”
爸爸严肃地说:“餐桌是吃饭的地方,你的玩具玩完就应该收好,你自己不收拾,我只好收拾了,以后不要把玩具放在餐桌上!”
儿子本来就心里不爽,再被爸爸这么“教育”,急了:“我这个还没有拼好呢,你这么收拾都弄乱了,你得给我按顺序放好!”
爸爸也有点儿急了:“谁让给你把玩具放在餐桌上呢,我哪儿知道什么顺序!现在该吃饭了,吃完饭再说。”
儿子提高了声调发脾气:“我不管,都是你给我弄乱了,你给我弄好我再吃饭!”
我以为爸爸要怒了,没想到不知是因为早上练了瑜伽身心舒畅,还是不想在吃饭前生一肚子气,爸爸居然平和了下来,柔声对儿子说:“好吧,咱们先吃饭,吃完饭再弄。”
儿子没有因为爸爸的语气而妥协,仍然不依不饶:“不行,就得现在弄!”
爸爸很无奈地说:“好吧,就这一次啊,以后不许再把玩具放在餐桌上。”
爸爸鼓捣了一会儿,儿子说:“不是这样放的!”
爸爸烦了,再次严肃地说:“我不知道怎么放,我饿了,先吃饭!”
父子沟通起争执,妈妈如何巧化解
看样子爸爸是搞不掂了,妈妈从瑜伽垫上站起身,走到父子俩身边,先对儿子说:“你是担心我们昨天拼插的那一半被弄坏了,是吗”儿子语气缓和了:“是的。”妈妈继续说:“这个拼插起来确实很费事,找一个插件都要找半天,你担心顺序弄乱了,更找不到插件了,对吧”儿子:“嗯。”
妈妈又转过头问爸爸:“你希望玩具不要放在餐桌上,影响吃饭。是吧”爸爸说:“是啊。”妈妈接着说:“你不知道这个玩具拼插起来有多难,所以没注意插件的顺序,如果你知道,一定会注意,或者让浩自己收拾,对吧”爸爸说:“那当然。”
妈妈看着爸爸和儿子说:“所以呢,浩关心的是他的玩具有没有被破坏,爸爸关心的是餐桌应该收拾干净。如果重来一次,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既不让浩的拼插成果被破坏,又兼顾餐桌的干净呢”
爸爸率先回应:“以后我会让浩自己收玩具,他知道应该怎么收。”
儿子也回应:“我以后会把玩具提前收拾好,不影响吃饭。”
妈妈亲亲儿子:“好棒!来,一起看看咱们昨天的拼插成果破坏了没有。”
……
就这样,小小的风波过后,家里又恢复了和谐平静。
这是我家里发生的真实故事,经历了这次事件,老公和我都对建设性沟通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之后,老公在与儿子沟通时更加关注儿子话语背后的需求,对抗的情况越来越少。而我也因为成功调解父子的对抗,感觉沟通功力再进一成。更为欣喜的是,儿子跟小伙伴的沟通能力也在增强呢。
父子沟通起争执,妈妈如何巧化解
关于建设性沟通,展开来可以写成专题论文,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度娘出很多研究成果。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对建设性沟通感触最深的三点:
1.建设性沟通关注亲子关系,而不是对错与“真理”。作为家长,我们因为比孩子学习了更多知识,经历了更多事情,很容易在沟通中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当孩子提出需求时,我们倾向于评判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当孩子与我们发生争执时,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说服ta爸爸妈妈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比比皆是,结果就是孩子因为说不过家长,而压抑自己的需求,或者逆反对抗。建设性沟通则不然,它要求我们“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不损害亲子关系为原则,爸爸妈妈如果把亲子关系放在首位,夫妻之间如果把夫妻关系放在首位,沟通的策略与效果会截然不同。
2.建设性沟通以促成理解与合作,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控制与服从。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对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保持觉察,如果发现我们在努力地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而不考虑ta的立场和需求,我们就偏离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路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发展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所述的“统合综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需要用建设性的方式与ta沟通,让ta看到不同人的意见、看法、才能与天赋都是极有价值的,求同存异才能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当我把爸爸和儿子的需求和想法都说出来,让他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时,最好的解决方案就产生了,而且很容易得到双方的认同。
3.做到建设性沟通的关键是看到对方话语背后的需求。曾经在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只有真正的了解,慈悲才可能生起。那么,到底要了解什么呢我们要了解对方正在受苦,而自己必须帮忙,如果我们不想帮忙,还有谁会来帮忙呢”每当孩子生气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一行禅师的这段话,看到孩子在受苦,去了解ta话语背后的真实需求。往往就是在看到孩子需求的一刹那,我会完全平和下来,去选择合适的回应方式。这是我应对孩子生气情绪的一大法宝,也分享给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