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我是一个废物!!”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8-10-10 07:46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说的一些话,往往会像一把利刃,刺进孩子的心里!家长们别以为孩子年龄小,就口不择言了。前段...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说的一些话,往往会像一把利刃,刺进孩子的心里!家长们别以为孩子年龄小,就口不择言了。

前段日子,小新妈看到一个关于少年犯的采访视频,其中有一个十六岁少年的经历让我不胜唏嘘。

母亲再婚后,他与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继父并不喜欢他,经常辱骂他“废物”。

十六岁的一天,他在桌球厅被一个中年人欺负,开始被打了几下时他并不在意。

可这个中年人随后又指着他的头骂“废物”,瞬间唤醒了少年在童年时期被继父欺辱责骂的痛苦记忆。

冲动之下,他用台球杆打死了这个中年人。

对于这个十六岁少年来说,“废物”这个词就像一把利刃,一次又一次地在幼小的心灵里割出深深的伤口。

长大后在某个特殊时刻听到同样的话,就再次撕开了这个伤痕,于是,他在痛苦中做出了冲动的事。

语言暴力无处不在

少年的经历也许只是极端案例,但不可否认我们有许多孩子都曾受到言语暴力的伤害。

常见有:

因生理缺陷而产生的嘲笑、讽刺、取绰号;

长辈因为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而责骂“废物”、“猪脑子”、“没出息”等。

印度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圣雄甘地把暴力分为两种:

一种是涉及使用武力造成身体伤害的“身体的暴力”,一种是造成精神层面伤害的“隐蔽的暴力”。

我们都知道前者是错误的行为方式,却常常忽视“隐蔽的暴力”所带来的精神伤害。

孩子们年龄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片面、判断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相对较弱。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亲近之人的无心之言、玩笑之词,却变成语言暴力的利刃捅进孩子心里。

持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导致孩子情绪压抑,阻碍健康亲子关系的发展,甚至在其长大后发生诸如厌学、抑郁、暴力等心理问题。

语言暴力产生原因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发生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其实发生在与任何人的交流中,它通常都是伴随愤怒、失望、伤心甚至委屈等强烈的负面情绪而产生。

人在产生负面情绪时,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应对压抑或发泄。

我们都知道压抑情绪会使自己产生心理负担,而发泄情绪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

合理的方式比如有跑步、听音乐……

而不合理的就有愤怒时打人、骂人等,也就是用负面情绪去伤害别人,语言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父母在使用语言暴力伤害孩子时,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特别是当这种负面情绪与对孩子的期望相关时。

比如你希望孩子能考到班级前五,而他却是第七名,这时就很容易产生如失望、伤心等负面情绪,进而对孩子进行责骂。

再比如,孩子做不好某件事,在反复教导之后耐心耗尽,就会指责孩子“太笨了”。

孩子没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就是“不听话”……

在这样的情境里,家长处在负面情绪中,语言表述出来的内容实际上与自己的初衷有很大出入。

不仅不能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孩子的真实期待,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因此,我们说,与孩子相处,最基本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而非强迫孩子完成自己的“过分期待”。

其次是学会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用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合理期待。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不再使用反射性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组织语言,使人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教授把这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更多的人称其为“爱的语言”。

“爱的语言”与一般沟通有什么不同呢

举个例子:孩子把房间弄得一团糟,妈妈反复提醒他收拾,可孩子却忙着玩积木毫不理会。

这时候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如此一来,妈妈的负面情绪就会传达给孩子,使孩子也产生不良情绪。

但如果使用“爱的语言”,妈妈就会说:“我看到你房间很乱,我不是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你能花些时间收拾一下吗”

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小新妈相信每个人都会更愿意听第二种吧。

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

1.观察

留意发生的事实并不带情绪地把事情表达出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是什么事,例如“房间很乱”的事实。

2.表达感受

明确清晰地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的情绪,让他明白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不是很高兴”的情绪。

3.说出你的需求或者期望

告诉孩子自己的期望,以及出现这种(不高兴)情绪的原因,使其产生同理心,例如“我希望你能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

4.表达请求

告诉孩子一个明确的指示,让他更加清晰地知道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例如“你能花些时间收拾一下吗”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并拥有完满的人生。

但也许我们并没有想到,在无意间伤害孩子最多的也是父母。

因此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调整自我。

用科学正确的方式去爱护和陪伴孩子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内心健康并且充满趣味的一个人。

别让我们的“有口无心”成为孩子的“有心无口”!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