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进入一个科学育儿时代,像剃胎毛令头发浓密、给宝宝从小把尿、想宝宝的腿又长又直给宝宝绑腿……这些老一辈留下的“经验”和口口相传的“健康传统”,似乎变得不太靠谱了。所谓病从口入,对于宝宝饮食,家长更不能马虎,稍有不慎,很可能还会对宝宝造成伤害。
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有害无益的育儿饮食传统,有在做的话赶快停止!
误区1:喝黄连水可以去胎毒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胎毒这个理论。新生儿的第一口食物必须是母乳,刚出生的宝宝喂很小,不给他吃初乳反而让他喝一大堆黄连水,既不利于母乳喂养,也会让宝宝的预防感染及初级免疫系统建立有所影响。
误区2:喝葡萄糖水去黄痘
对于婴儿黄疸,需通过增加喂养量,致使排便量增加,进而达到降低黄痘的效果。而葡萄糖的吸收过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对排便量不会造成影响,所以和退黄不退黄没什么关系。总之,多喂奶,多晒太阳,让黄疸自行代谢。如果实在还是很严重就去看医生。
误区3:奶水太稀宝宝吃不饱
其实母乳喂养只要妈妈奶水足,就不用担心吃不饱。
母乳分前奶和后奶,前奶比较清淡,大部分是水分,是给宝宝解渴的。当宝宝吃多几下,母乳就会越来越浓,成为奶油一样,够给宝宝解饿的的后奶。
误区4:母乳6个月以后就没营养
到现在为止也有没有任何科学证明母乳会在某个阶段失去营养价值。而且母乳会根据宝宝的成长情况自动调节每一次的分泌,以满足宝宝的成长需求。
所以世卫组织建议,有条件的妈妈,在宝宝6个月添加辅食后,也至少坚持母乳喂养至1岁,最好甚至是2岁。
推荐阅读
◆6个月奶水就没营养了?这些母乳谣言别再信了!
误区5:吃奶粉的宝宝长得快
吃奶粉的孩子确实更容易长胖,因为奶粉中有数倍于母乳的脂肪和蛋白质。但是,长胖不代表健康,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会让宝宝造成体重过量,给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有能力有条件的妈妈还是坚持给宝宝母乳喂养吧。
误区6:给母乳宝宝喂水
前面有说,母乳大部分是水分,所以如果母乳宝宝在非吃药状况下的排尿为无色透明或微黄,就说明体内水分充足,不用另行添加。
推荐阅读
◆妈妈,我不缺水,别再给我喂水了!
误区7:母乳/奶粉吃不饱,早点添加辅食
母乳能够在六个月以内满足婴儿的全部需要。提前添加辅食,不但无助于事,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肾负荷,并且破坏孩子对母乳的吸收,适得其反。如果一定要添加,建议至少等到宝宝四五个月后,从添加含铁米粉、蔬菜泥、水果泥开始逐步添加。
误区8:总给宝宝吃粥消化好
如果不给宝宝的肠胃适应硬一点的食物,反而会影响宝宝的消化能力的发展。而且口腔也需要一定的咀嚼和吞咽练习。
给孩子添加辅食可遵循由少量到多量,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可逐步添加米粉、粥、果蔬、肉类让营养更均衡,也让宝宝的咀嚼和消化能力逐步得到锻炼。
误区9:宝宝有问题都是钙惹的祸
出汗多缺钙,枕秃缺钙,头型不好看缺钙,半夜哭缺钙,走路晚缺钙,不爱吃饭缺钙……好像只要宝宝身体出现问题,就能把问题通通归咎于缺钙上。其实-6个月无论是母乳、配方奶还是混合喂养的宝宝,只要奶量喝够,钙都是充足的。6个月后,如果宝宝饮食平衡,就没可能缺钙。
误区10:宝宝咀嚼不烂食物家长帮忙咬
有些家长喂养婴儿时,习惯于先将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咀嚼,再吐在小勺里或口对口喂养,这样做的目的是怕孩子嚼不烂,想帮帮忙。其实,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婴幼儿消化机能的成熟。
而且大人吃过再给宝宝喂食,容易会使宝宝感染幽门螺杆菌,引起宝宝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甚至会导致宝宝生长发育迟缓。对喂宝宝的食物,家长一定不要用唾液接触。
误区11:一边逗孩子一边喂食
为了让宝宝乖乖吃下饭,家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技,一边喂食一边逗宝宝,其实是很危险的。宝宝大叫或大笑,然后一深吸气,饭粒等食物就会随气流而被吸入气管内,引起呼吸道梗阻,甚至呼吸困难、室息。给孩子喂食还是应该让他保持平静、专注。
误区12:出生喝糖水 1岁内加盐
不要给婴儿吃刺激性的食物,新生儿的味蕾异常敏感,糖水、橙汁和盐都属于强刺激物,可能严重损坏宝宝的味蕾,导致宝宝不爱喝白开水、吃饭挑食重口味。
推荐阅读
◆太可怕了!宝宝1岁前坚决不能让他吃这几种食物!
误区13:用纯净水、矿泉水冲奶粉更健康
纯净水除去了各种常量元素和大部分的微量元素,长期饮用会造成孩子营养素摄入量不足;而矿泉水中含有的营养素又过多,长期饮用会造成孩子某种元素摄入过多。其实平时用自来水烧开冷却到合适温度就行。
误区14:开水泡奶粉
过高温度的热水反而会将奶粉中的营养元素破坏掉。无论冲调任何奶粉时都不该用沸水,应该用45℃左右的温开水,因为过高的水温可以使奶粉中的蛋白质变性,一些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降低其营养和食用价值。
不同牌子的奶粉有不同的配比说明,但一般来说都是用40-60℃的温水冲较好。这个温度不仅有利于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促使糖、奶粉等在液体里的溶解,调出比较均匀的溶液,且能保证奶粉里的营养物质不被破坏。
误区15:宝宝哭 不是拉了就饿了
有些家长每次一看到宝宝哭了,就觉得宝宝肯定是饿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顿喂。其实宝宝哭是有很多种原因的,不一定是饿了才哭的。长期如此,宝宝的胃很容易被无形中撑大,为以后的肥胖症埋下了隐患。
误区16:宝宝就该大口大口吃饭
很多家长喂宝宝吃饭的时候,都喜欢鼓励他们“大口吃”“快点吃”,觉得这样才是胃口好的表现。其实小孩子吃饭需要细嚼慢咽,鼓励他狼吞虎咽地吃只会让他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吃饭被噎住,或是消化不良。
误区17:宝宝被鱼刺卡喉,给他喝醋或吞饭团
鱼刺卡住了喉咙,家长最常用的老方法就是让他立即猛吞几口饭或馒头,可是难以达到效果,反而还会使鱼刺扎得更深,并引起局部黏膜肿胀、出血或合并感染,增加宝宝的痛苦。
如果鱼刺比较小,扎入比较浅的话,可以让孩子做呕吐或咳嗽的动作,冲出鱼刺;或者让孩子张大嘴巴,用手电筒向里照着,如果看见鱼刺用镊子夹住拔出;如果如果鱼刺粗、长,或鲠的部位更下更深,就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推荐阅读
◆鱼刺卡喉怎么办?千万别让老经验害了宝宝!
误区18:鸡蛋当主食
各种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儿生长有益,但过多食用会导致消化不良,大便中出现蛋白状奶块,食欲减退。一般而言,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蛋白质在40克左右,除普通食物外,每天添加1~1.5个鸡蛋就已经足够了。
误区19:豆奶营养丰富,给宝宝喝豆奶
豆奶虽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价格便宜,但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而且豆奶中含铝也比较多。若长期饮豆奶,可使体内铝增多,影响大脑发育。豆奶所含的钙、磷也较牛奶少,所以还是以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婴儿好。如果宝宝对牛奶过敏,必须以豆奶喂养时,需及时添加鱼肝油、菜泥、蛋黄等食品,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
误区20:煮水果补充维生素
有些家长以为水果烹煮之后会减少宝宝腹泻的可能性。但是水果被高温加热后,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并不建议过度依赖烹煮过的水果为宝宝补充维生素。
误区21:逗孩子喝酒
儿童肝脏发育和代谢功能还不完善,即使是度数较低的酒,酒精也容易淤积在体内引起中毒。伤肝坏胃、低免疫力低智商、生殖系统损害、影响内分泌。总之千万不能逗孩子喝酒!
推荐阅读
◆给幼儿喝这个会导致智力倒退!谁敢给我宝宝喝,当场翻脸!
误区22:只吃一两种辅食可避免过敏
婴幼儿对单调食物容易发生厌倦。为了增进婴幼儿的食欲和避免偏食,保持充分合理的营养,应使食物品种丰富多样,色、香、味俱全,主食粗细交替,辅食荤素搭配,每天加1-2次点心。这样,既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又可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误区23:水果吃得多 宝宝身体才棒棒的
首先,宝宝的胃容量很小,1岁宝宝的胃容量只有300~500毫升,一个橙子那么大。如果吃水果太多太频繁,甚至在临近正餐时吃水果,容易影响正餐的摄入。
本文内容由育儿之家(原文链接:)本站为各位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