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些亲子沟通的秘密吗?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9-06-14 04:36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有些家长觉得和孩子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每次都不能有效的跟孩子进行交流,那么你知道这些亲子沟通的秘密吗?...

有些家长觉得和孩子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每次都不能有效的跟孩子进行交流,那么你知道这些亲子沟通的秘密吗?

亲子沟通是门大学问。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遵守规则,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而是孩子根本没有听懂父母的话。想要避免此类无效沟通,父母必须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避免一些常见的沟通误区。

今日的文章,我们就再来聊聊亲子沟通这个事。

当孩子带有情绪的说话时,父母要做到“倾听、确认、反应、引导”,而非批评指责

孩子有情绪的变化很正常。很多父母往往会通过主观猜测、妄加评判、指责打骂、冷漠隔离,或者赶紧通过各种物质诱导手段制止哭闹。这些都只会让孩子负面情绪加重,或者压抑下来。父母该做的,其实有以下四步:

倾听:“发生了什么事?”先放下自己主观的猜测和看法,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认真地倾听孩子述说经过。

确认:“你是说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就把他的铅笔盒摔到了地上,是吗?”

反应:“我想象得到,你不能玩自己的玩具不高兴。”“我能理解……”这样的话语给孩子的信号是你相信孩子讲的是事实,你理解他的情绪。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同意他的做法。

引导:“我们来看看,除了摔文具盒,还有别的办法吗?” 给孩子几秒的时间等他回答。酌情给出提示“是马上要回来,还是让他玩5分钟,或是与他交换玩他的玩具?”多给孩子几个选择,发掘他的想象空间,就是教给孩子处理此类事件的方法。

当孩子带有情绪的说话时,父母要做到“倾听、确认、反应、引导”,而非批评指责。

给孩子选择权,而不是父母一锤定音

纠正孩子的行为和习惯时,需要明确地给孩子一些具体的选择。妈妈可以体会一下,下面例子中a和b的区别和效果,你会用哪一种呢?

孩子不上床睡觉的时候,妈妈说:

a:“该上床睡觉了,别磨蹭。”

结果:孩子不情愿,或者干脆充耳不闻。

b:“你现在上床睡觉?还是看10分钟书再上床?”

结果:孩子可能会选择其中之一。

房间脏乱的时候,妈妈说:

a:“你的房间太乱了。你不收拾,我们就不出去玩了。”

结果:若孩子习惯了“你不……我就不……”的负性语言模式,不仅不利于积极情绪养成,孩子也会学会这种句式,与父母讨价还价。

b:“你是想现在整理,饭后再出去玩,还是现在不整理,饭后不出去玩呢?”

结果:孩子可能选择现在整理,饭后出去玩。(如果选择不整理,家长可以进一步督促,如“你想什么时间整理呢?”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再承诺什么时候整理。)

在谈话中,向孩子传递积极、正面的情绪

很多父母发现,非要自己发脾气、说凶巴巴的话,孩子才能听自己的。于是就会怀疑,为什么要尽量向孩子传递积极正面的情绪?有用吗?

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抱怨、训斥和命令式的消极语言和语气会伤害孩子自尊,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父母的教导不管怎么正确,他都很难真正听得进去。发展到后面,只有靠父母暴力式的恐吓才能暂时制止孩子的行为。但是,孩子的坏行为仍然会继续。亲子间,也因此陷入了不良循环。

那么,如何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向孩子传递积极情绪?下面,我们以接送孩子上下学为例。

在我国,父母将孩子接回家的第一句话是:

1、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吃了什么?

2、你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3、有人会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

在国外,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

1、你今天高兴吗

2、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3、你今天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与大家玩得开心吗?

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在我国,父母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生活情况及学习生活。在国外,父母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情感、兴趣、能力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及伙伴交往上面。前者一味的关心孩子的生活及学习过程,而忽视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成功感的建立。而后者的问话,会让孩子有想要交谈的想法,会使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体会,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向往。

除了需掌握上述亲子沟通的必要技巧,父母还需要了解以下一些原则:

和孩子“谈话”不要超过2分钟

最长不宜超过5分钟。最好用一两句话讲清楚道理,告诉孩子对与错,或者给出选择让孩子做决定。然后留给孩子时间思考。

尽量避免正话反说

孩子理解有限,不能明白父母的核心意思。比如3岁的孩子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妈妈很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第二天早餐,孩子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然后兴奋地叫妈妈:“妈妈,我又干了一件好事!”

自己情绪不好,就不要跟孩子沟通

否则很容易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在回应时情绪也不会太好,可能更加激怒了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沟通中断。

最好一次只说一件事

尤其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而言,一次接收并记住一个以上的指导信息是有困难的。换句话说,一次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信息,只会主观超越孩子有限的记忆范围,影响孩子的理解能力。

避免用词抽象、华而不实

尤其别太书面化、文绉绉。比如孩子撕破了书,妈妈责问:“怎么都不懂爱护图书?”小朋友反过来问:“妈妈,爱护是什么意思啊?”。在这样的对话中,孩子既没有明白妈妈的意思,又没有理解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妨这样说:“书不是用来撕的,是用来看的。”

避免恐吓孩子

许多父母发现沟通无效,会说出类似下面的话:“再这样我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再不听话就不要你啦”等话,其实这只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儿童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相反,会使儿童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或者产生逆反心理。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