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给宝宝买各种各样的保险,小编身边有朋友从宝宝还没出生就开始研究保险,等孩子出后后仍然不知道要选什么,能感受到宝妈对于宝宝买保险的重视。
但是由于保险专业术语太多,信息不对称,宝妈们对保险认知水平不足和选择的参差不齐,经常让宝妈们在选择保险时走入不少误区,下面是保宝团队整理出宝妈们最容易进的误区,看完这几个误区,相信宝妈不会再盲目购买保险了。
1、孩子是宝,所有的保险都给孩子买了
正确做法:先大人,后小孩
保险最应该保的是“发生事故后对家庭而言损失比较大的人”,这里的损失指的是经济,不是情感。说难听点,孩子没了,对父母经济收入影响不大。但对家庭经济支柱来说,无论是罹患疾病或是身故都会导致家庭的收入骤减甚至归零。家庭经济收入陷入这种状态之后,还拿什么抚养孩子家中老人怎么赡养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所以在做家庭保险配置的时候,总预算要合理分配给大人和宝宝,大人的预算要远高于宝宝,不能因为舍得给宝宝花钱,于是大把钱都花在宝宝买保险上,而大人却没有多少预算去买保障,只能“裸奔”,毕竟大人遇到的疾病或意外风险要比宝宝高很多。所以,尽管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但家庭经济的才是整个家庭保障的重中之重。
大人的保障要考虑到自己出事以后的收入补偿,一般身故保障需要做到自己收入的十倍。这么看来,大家一般买身故险的30万保额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年收入20万的家庭来说,身故保障要到100万以上的保额才够,这可不是意外险,而是包括所有身故原因的保障;疾病保障至少50万以上,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尽量还要更高。
保险是避风港,知道必须买又不想多买,买不足保额的话,出点事儿就不够用。何况几十年以后,其实就算买到了目前这个保额,未来也要加保或是考虑其他的保障途径,靠一份保险保一辈子是不现实的。
2、保险这东西,不出险不返还就亏大了
正确做法:先保障,后教育金
在确定要给经济支柱和宝宝买保险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买什么险种,最大的坑就在这里——保险公司会紧抓妈妈们又想有保障、不出事又想有返还,还要有收益的师奶心理,设计出了很多“保险不保险,理财不理财”的四不像产品,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保额比总保费只高了一点点,保障的杠杆低得吓shi人,这种保险一点都不“保险”好吗——出事赔不了大钱,理财又发现比一年期定存利息还要低。
为了大家方便理解,可以举个例子,对于一个年收入20万的家庭来说,给宝宝买一份一年1万的保险,交十年,重疾保额12万,大学时每年发放教育金6000元,看起来好像占了保险公司的便宜,可实际上呢年收入20万难道宝宝生病拿不出12万吗但万一得重疾需要一百几十万的医疗费用,12万却是杯水车薪。再加上18年以后,每年鸡肋的6000块教育金真心不算什么。要是像我国过去20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说不定以后6000块只够给大学里的宝宝约会一次了。
所以,看好了——对于重疾和教育金的兼顾,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实际则是白买了,两个目的都没达成,还花了不少钱,疾病保障都没买够就想一起搞定教育金,让本末倒置的水平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大家可以看看代理人给做的计划书,或是已经买了的保险,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我刚才说的这样这种保险的名字通常叫做xx教育金计划(万能型)或xx两全保险(分红型)。买了这种保险的妈妈们可别错以为自己持家有道,不出事也不吃亏,你的保险计划还有漏洞,需要严肃地重新考虑哦。
3、找谁买亲戚朋友邻居
正确做法:先自己研究,后购买
根据卖保险套路一般都是从熟人开始卖,因为有最基础的信任,受到人情单入坑的人不在少数,保宝的妈妈也是入坑了。大家也都清楚,很多保险业务员学历并不高,而且都是培训几天就上岗,保险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专业术语非常多,就连一个保险科班毕业的学生都不一定看得明白,我不敢相信那么多业务员都是很专业的;如果要找业务员,建议找保险专业学历较高的业务员,会相对靠谱些。在整体的保险环境中,保险经纪公司会比业务员好一些。其实买保险并非一定业务员,业务员不过是保险公司的一个渠道而已,每个业务员只能代理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因此,一般都是被洗脑了的。很多保险业务员基本都是一知半解,还经常会误导宝妈们去选择,被忽悠时说的很好,自己也不研究,到真正需要时才发现与自己要的差之千里,可是没有后悔药。
宝妈先自己研究,自己钻研挑产品比问业务员要靠谱很多,而且现在互联网保险盛行,出了不少良心产品,先学会看产品;毕竟保险是跟随我们长期的天使,我们要挑一只能力强的天使。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