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很多人心中都一个威严的形象。但正因为这样,导致了很多孩子长大后不跟父亲亲近。那么孩子长大后不跟父亲亲近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在一个外国人描述自己父亲的视频下,许多国人网友留下了对自己父亲的看法,与外国人把“父亲”二字与“爱”、“勇敢”、“责任”等等褒义词完全相反,在网友中除了一小部分夸奖父亲之外,大多数人心里的父亲的形象几乎没有什么正面形容,稍微好一点的都是在评价“没什么关系的人”,更差的则用了不少极具负面色彩的词语。
除了一些家庭情况特殊的人以外,许多人都生活在普通的三口家庭,为什么在这样的普通家庭中,孩子对父亲的成见依然是那么大呢?
其实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会和父亲很亲近,只是不知道为何长大之后渐渐疏离,自己的学校情况、工作情况、心事都只愿意和母亲多交流,当然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生活中的确是母亲为孩子做出的牺牲更大一些。
除了一部分自身人品有问题的父亲之外,大多数父亲都是平凡、沉默,但是深爱自己家人的,孩子为何与父亲渐行渐远也和这个中国父亲的传统形象有关。
1、中国父亲不擅长表达
无论时间让孩子成长还是让父亲衰老,大多数父亲依旧保有着对孩子同样的爱,只不过当初那个天真无邪、每天追在父母屁股后面跑的孩子已经长成大人模样,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孩子不再粘着他,他更不可能去粘着孩子,于是就在这样情况下父亲也转变为沉默的形象。
2、中国父亲随着年龄增长,性格变得稳重
很多男人在成熟之后都会变得稳重,可是这在孩子看来却是冷漠,于是不再主动接近父亲了,反而是一直以来没有什么改变的妈妈依然不厌其烦的关心自己的生活,虽然会觉得有点烦,但也更加愿意接近妈妈。
3、中国父亲在孩子面前树立的严肃形象
在许多比较传统的家庭里面还保持着父亲严肃、母亲温柔的形象,给孩子留下了父亲等于“责备”、“规矩”、“不近人情”的印象,自然就不太愿意与父亲走近,毕竟谁也不想挨骂。
虽然现在很多“80后”、“90后”父母已经在改变这种中国父亲形象,采取更加开明和自由的教育方式,但是仍有不少家庭坚持着。
其实对于父亲来说,虽然许多人都说“做比说重要”,但是对于成长期间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太能够分清别人的良苦用心,能够直接对他们表达爱的话,他们也能接受得更快,相互之间主动一些,或许会拥有更好、更轻松的亲子关系。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