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家长给老师发的微信:
老师
您好!
同事孩子是您的学生,今年艺考顺利考上了。我孩子今年开始也高三了,成绩不是太理想,班主任推荐让她走艺考,我实在不想让她走艺考这条路,自甘堕落,到现在也是没办法,之前她小学学过两年小提琴,你看看带带她让她考个音乐学院吧。
老师回信:
自甘堕落?这词你确定用得妥当?艺术类是分低,但你看不到别人在练琴上下的功夫就不要妄自评论!
考上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弦乐系的难度比考过一本分数线要难得多!
开学高三?小学学过两年?要考音乐学院?没事多出去转转,搜搜视频也行,看看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孩子拉琴是什么水平,我很负责跟你说“别再做梦了!”
麻烦再转告一下你孩子的班主任,以后别再给孩子灌输这种学习不好可以去学艺术类的思想,别拿无知当个性,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全文里最触动我心的是“别拿无知当个性”这个词。
家长的用心放错了地方
从家长的话里“我实在不想.....,到现在也是没办法” 言语间只有孩子的成绩与前程,我甚至猜想,当年上过的两年小提琴,会不会也因为父母认为那是“自甘堕落”而中途停掉了?这位小姑娘的日常,估计早已被父母干扰过度了吧。
从开始的不适、反抗到后来的“顺从”,就算成年了又如何,依然没有自己的独立人生。而这位家长也够操心呢,现在是高考,后面还有择业、恋爱、婚姻…..
我突然想起了女儿在6岁时充满稚气地写过一句话:妈妈,我爱你,可我希望有更多的自由。
我当时一怔,问她希望要什么样的自由?
她一本正经地说:比如我吃饭慢点,不许说我;穿衣搭配自己作主;爱吃与不爱吃的不要勉强我,我又不是三岁小孩。
我松了口气笑着回答:好的,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以后在你不危害环境,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前提下, 我都会克制自己,尽量做到只给你适当的保护和建议。
我第一次为人母,她第一次当我女儿,不够好,也不容易,但我们没停止过努力。
现在她的事情基本都是自己做主了,我发现当我不再是严厉的监工时就能全身心去享受与她为伴的过程。
比如在陪她上兴趣班时,我会捧起一本书在教室外静静地看,或者带着小儿子在周边逛逛,她忙的时候,我也正好喘口气,放空自己,调整好状态去迎接下一秒的未知。我也不再假装坚强,而是表达爱她,家里需要她,在我怀里她可以放肆地笑与哭。
所以,与成绩相比,我更关心她的身心健康:
与其催她快点吃饭,不如想想怎样做饭好吃又营养。
与其催她快快写作业,不如自己也拿本书坐在她身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她:“每个人都需要努力”。
与其担心她考试不理想,不如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引导她如何放轻松,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从来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蛮力,况且来自学校的压力本来就够大了,再加压就无异于变相“谋杀”了。
用“蜗牛心态”养孩子
那天看到好友分享的文章,其中一段: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可为何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他。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泪,喘着气,往前爬.....
读到这段,我已开始愧疚,同时觉得,这会不会也是很多亲子间的日常写照?
我们常常觉得“好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的永远是调皮、笨、仿佛一事无成。
有个朋友聊起自己从小语文成绩是出奇的好,但数学却经常考零蛋,偏科非常严重,高考时她差点痛苦到崩溃,但庆幸自己父母够开明,要不然自己也早奔西天了。
至今她仍然对妈妈说过的那句话记忆犹新:“没关系啊,妈妈小时候数学也差,你就是像妈妈嘛,但你看,我现在混得也还行啊,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有份喜欢的工作,有个美满的家庭,知足了。”
她说当时这句话就像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后来就算再忙再累她都会提笔写一些暖心的文字,希望给迷茫的人亮一盏灯,十多年坚持下来,如今她已经是某杂志社编辑。
对一只小蜗牛来说,哪怕壳再重,有你陪一段就很满足了,如果还能给点阳光与希望,它将一辈子感恩,有心也有力继续前行!
你能负责孩子的一生吗?
黄磊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主演的《小别离》: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我们常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从他1岁学走路时摔过跤开始,你就舍不得放手,所以,不管是3岁,18岁还是28岁,他仍然是你眼里长不大的孩子,学习、恋爱、婚姻你样样都操心,但换来的多是孩子的烦心,你曾经固执地想当个“尽职”的家长,可却不知抱得越紧,孩子越喘不过气…..
谁都要尝试走一个人的路,有属于自己的苦,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 小编为各位整理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