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比较久的亲可能会发现,我在不少文章中都提到过西尔斯医生,他是美国儿科学会会员,全美最知名的儿科医生之一,自己也养了8个孩子。他提倡的“亲密育儿法”强调让父母和宝宝尽早的建立亲密关系,并提出了很多操作方式和建议。
我在怀孕时买了n多育儿书,但最喜欢看的还是他的书,生下女儿后,遇到问题也首先翻出西尔斯。他的一些理念让我受益良多,现在我也想把这些理念分享给大家。
西尔斯医生觉得,宝宝出生后需要父母的高度投入,特别是前两年,照顾宝宝很单调,但也充满乐趣。学会享受育儿的过程,这不仅是家长最好的状态,也利于养出更聪明的宝宝。
我觉得这是新手父母非常需要的一种心态。养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日复一日的照顾,会让照顾者心生疲惫,特别是像我这种全职妈妈,天天围着娃转,有时候心情会非常糟糕。除了让家人分担育儿任务,让妈妈适当放松之外,自我的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
最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就是像西尔斯说的,把照顾宝宝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发现其中的乐趣。
比如说换尿布吧。
换尿布是新手父母的必修课,一提到尿布,就立刻联想到屎尿屁。难道换尿布只能和屎尿屁联系在一起吗?其实不是,换尿布也可以变成高品质的亲子时间。
大家有没有算过,假设宝宝用尿不湿到两岁,每天平均换6片(刚出生的宝宝绝对不止),那么,家长大概会给宝宝换4000多次尿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几千次的重复过程,与其当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如当成和宝宝的交流时间。
换尿布不只是让宝宝的小屁股从潮湿变得干爽这么简单。在换尿布的过程中,宝宝感觉到你的触摸,听到你的声音,注视着你的脸,对你的笑有反应,这是宝宝和爸爸妈妈亲密接触的时刻。
可以在开始换尿布之前就跟宝宝做交流,告诉孩子妈妈要给你换尿布了。在换的过程中,眼睛要不时看着宝宝眼睛,随时随地的和他说话,可以问问宝宝的感觉,也可以解说你的动作。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听不懂,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输入、长期积累并输出的过程。你对宝宝说的每一句话都储存在他的大脑里,对孩子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
另外,还可以专门为换尿布设计一些特殊的面部表情和按摩似的抚摸,让他觉得自己是特别的。这样在换尿布之前,宝宝除了期待一块干爽的尿布外,更期待着和你的交流互动。
不要因为看到和闻到的东西而作出厌恶的表情,小月龄的宝宝会把大人的脸当作镜子,他会通过你脸上的表情来看待自己。
包好尿布、穿好衣服后,如果时间不急,我们还可以和宝宝玩一会儿游戏,例如找找宝宝的眼睛、鼻子,问他:“小鼻子在哪里啊?”然后点点宝宝的鼻子,再问:“小肚子在哪里呀?"再摸摸宝宝的肚子。
这些游戏不仅可以让你和宝宝更亲密,还可以丰富宝宝的五感体验,促进大脑发育。
当然了,也不是每次换尿布都那么开心和好玩,可能有时候也是一团脏乱差,但如果条件允许,就完全可以和宝宝互动。
有妈妈会说,我家宝宝会翻身了,换个尿布就像打仗,哪有精力互动啊。对于爱动的宝宝,西尔斯医生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方法。
● 为换尿布准备一个特别的节目,比如唱一首专门在换尿布时唱的歌,时间久了宝宝一听到这首歌就有可能安静下来。
● 叫宝宝找找他的肚脐、眼睛、鼻子等,转移宝宝注意力。
● 叼一个玩具在你嘴里,让他抓住玩具自己玩,这个玩具只在换尿布的时候拿出来,让宝宝有新鲜感,每隔一段时间换一个。
● 做一个特别的、有趣的面部表情,吸引宝宝的兴趣,让他注意你的脸,而不是换尿布这件事。
● 如果宝宝动的实在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把他放地上,这样比较安全。
●对于会走路的宝宝,还可以让宝宝自己去拿尿布和湿巾,增加孩子的兴趣。
总之,把换尿布变的有趣并有爱,让宝宝感觉到家长在注意他。如果你觉得换尿布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那宝宝也会这么觉得。
当然,虽然换尿布可以变得很有趣,但这毕竟也是一个护理行为,爸妈们要注意下面几点:
1、做好充分准备
把宝宝脱光了才发现这样东西没拿、那样东西也缺,然后搁下宝宝满屋子找,干嘛要把自己弄的这么慌乱呢,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就可以避免啦。
2、保证宝宝的安全
我们都习惯在床上、或者尿布台上给宝宝换尿布,当宝宝大一点点,尤其是会翻身后,你一个转身、或者去拿尿布的一瞬间,宝宝就有可能翻下去。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至少有一只手按在宝宝身上,以保证安全。
3、不要让尿布把宝宝的腿绑直
宝宝的双腿呈青蛙腿型是最有利于发育的方式,相关文章:如果你在纠正宝宝的“青蛙腿”,请立即停止。穿尿布的时候,不能把髋关节绑紧,让宝宝的腿无法自由弯曲,这会影响宝宝髋关节的发育。
其实不仅仅只是换尿布这件事,在养娃的其他琐事中,我们都应该学会这种心态和方法,不但能让自己在心灵上获得放松,也可以将快乐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父母的言行对宝宝有着深远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在平淡的小事里寻找乐趣,这不仅仅是生活的能力,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照顾宝宝日常生活的过程,就是是一个早教的过程,这不是发生在早教机构的课程里面,而是发生在你跟宝宝时时刻刻的相处之中,是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的。
保育和教育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养育。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