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小,让妈妈帮你吧”这是在抹煞孩子的创造力,你造吗?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20-05-31 20:21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出,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有意思,当时我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表情。

这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尽管这个小孩终于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机会体验成就感。本来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跨越障碍,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然而这个机会却被老师在无意中剥夺了。

小孩子也要追求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从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到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当实现了目标,会感受到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回到文中开头的例子,让那个小男孩“看到那些玩具”可以带给他快乐,但如果允许他使用智慧去“发现”,可以带给他狂喜。而老师并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情,在小家伙努力尝试而且快要成功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终止了他的努力,阻碍了他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的孩子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成长过程非常神奇,刚出生的孩子似乎什么都不懂,但一两年之后,他们学会了很多东西。他们是通过什么来感知外部世界的呢?3 个月以前的孩子,四肢运动能力还没发展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探索世界。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过嘴和舌头来探索外界的事物。

我们曾经对2个月的婴儿做过实验。一组婴儿的周围没有玩具,另一组婴儿能看到眼前有玩具。观察结果表明,在有玩具的情况下,婴儿更加频繁地伸出舌头,而且两眼盯着物体。这就说明了2个月的婴儿都有探索的欲望。另外一个实验发现,3-4个月的婴儿虽然能够伸手来够玩具,但很多时候,当他们拿到玩具以后,还是把它送到嘴里,通过舌头来感觉物体的质地、材料等。

这两个小实验告诉我们,儿童是积极的探索者,无论是伸舌头、看、听、还是触摸。通过感官和运动,儿童认知外界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行动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步。

在我孩子的幼儿园里,有专门一个叫感觉区的小角落,框里放满了各种质料的物品:不同纹理的布、棉花、纸、沙、橡皮泥、米,还有装满各种颗粒或液体的瓶子,让孩子去观察、去接触、去感受。让孩子的各种感官得到合适的发展,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最初的自我实现。

你该怎么做?

因此,家长真正的帮助,是做到以下两点:

一营造有利于孩子活动的环境,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活动。

儿童不可能通过象成人那样坐在那里思考或无所事事而发展成一个拥有健康心智和高度智慧的成人,所以,只要对孩子没有伤害的行为,父母就不要横加干涉,而是积极想办法保证孩子的行为不带来危险。

孩子不是喜欢啃玩具吗?不要制止他,而应该把玩具清洗干净,提供安全的玩具给孩子啃。孩子刚学会爬或者走的时候,不是喜欢东摸摸、西摸摸吗?不要制止他,但要记得把锋利的东西拿走,把易倒的重物移开,把电源插座盖起来。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让孩子自由地行动吧。我在孩子9个月体检的时候,从儿 科医生那里拿到一张清单。清单告诉父母在儿童学爬期间,要注意把家里危险的东西收起来,尽量把有棱角的家具包起来,锅的手柄一定要朝里,等等。我们鼓励孩子探索世界,这是创造力的源泉。

二适应孩子的“步伐”,等待他们自我实现,而不是为了自己方便去随便干预。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美国男子正带着他年幼的儿子散步。我跟在他们后面,突然发现这个1岁半到2岁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了父亲的腿。这个男子站在那里不动,让这个小孩围着他的双腿转圈。当小孩做完这个游戏之后,这对父子继续缓慢地散起步来。过了一会儿,这个小孩又坐到了路边,这时,他的父亲也停了下来,站在孩子身边等待。这位父亲面色严肃,但十分自然!他没有做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他仅仅是作为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在散步。

我们常常带孩子散步或去公园玩耍,但我们是否能像这位父亲那样从容地适应孩子的节奏呢?不少父母把带孩子玩耍变成一件令人厌倦的繁重劳动,自己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别跑啦!会摔倒!”“别坐下,地上脏!”“哎呀,快点啦,你怎么这么磨蹭!要我抱着你走吗?”“小心,有车!快拉着我的 手!”“快来看呀,好大的一朵花!”这些“关心”,这些指令,其实阻碍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愿。

现代生活的节奏很快,父母确实也非常忙碌。很多时候,父母其实是为了方便自己而去“帮助”孩子。看见孩子在系鞋带,我们会觉得等上几分钟很漫长,忍不住过去帮忙;让他们自己洗手,搞得到处湿乎乎的,还不如我们给他们洗了省力;让孩子自己吃饭,饭没吃进去多少,大部分都掉地上了,花的时间还长,还不如我们喂他们吃……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谁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吃饭、穿衣、过马路、整理衣物,比起“帮”孩子做完这些更加乏味、更加麻烦、更加困难、更需要耐心!但是恰恰这样,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帮助孩子创造自我;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简单机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发展的道路。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