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阳: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20-10-10 12:45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蔡朝阳文艺中年、资深奶爸、史上最麻辣语文老师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


蔡朝阳

文艺中年、资深奶爸、史上最麻辣语文老师

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10大教育工作者
2012年《新京报》年度致敬教育书《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作者
2014年“一席”年度演讲获得者
著有《阅读抵抗荒诞》《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但得爱书人似我》等

文 | 蔡朝阳

成为父亲之后,我常喜欢引用华兹华斯的句子“孩子是成人之父”。这句话来自华兹华斯的诗歌《虹》:儿童本是成人之父/我希望我终此一生/能保持这纯朴的天真。这一点也不矫情,是我十年奶爸生涯的真实感悟:孩子,教会了我很多。

2005年妻子怀孕,乃至次年孩子降生,目睹这一生命的奇妙生长之中,我经常有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的感受。间以文字记录菜虫之成长,之后不能停歇,居然连续写了10年。当年在母腹中安然落户的孩子,宛似寄生虫的孩子,我曾对着他唱“长亭外,古道边”,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挺拔的少年。在感慨之外,我也常有一些对儿童的理解,对教育的反思,野叟献曝,思垂空文以自现。

蔡朝阳和儿子“菜虫”

很多朋友说,在我所有文字中,关于菜虫的部分,是他们最喜欢读的。承蒙朋友们错爱,我也时常觉得,有一种灵,在我的心间涌动,我希望,这种感动我的灵,能在我行文的字里行间得以显现。

据别人的评价,33岁初为人父时,我还是一个颇有锋芒的愤青。他们常给我贴一个愤世嫉俗的标签,偏激、天真,其实接近于愚蠢。如今,倒是更多的听到对我“暖男”的评价。最好玩的一个评价来自我的一个女同事,她说,自从有了孩子,小蔡这个人,变好了。言下之意是,原来我是一个坏人,而孩子使我良心发现。这样的说法恐怕有些夸张,但究其实,倒也比较接近于事情的本质。当然,他人的评价并不重要,因为所谓四十而不惑,内心的温和而坚定的守护,才是最要紧的。

但确实,如果没有孩子,我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对爱的理解,恐怕都不能达到现在的程度。因而,拜岁月的淘洗,我以前身上的那种犀利,那种格格不入的棱角,如果正如他们所言,在逐渐变得温润,这主要是由孩子所带来的,是时间在做工。

前几年,读到冯丽丽老师《下乡育儿》这本书,一下子便很有感触,想给这个书写一个书评,标题便叫做《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可惜诸事缠身,一来二去,居然忘记了这个书评。如今,我将10年来关于菜虫成长的文稿,一一收集,编成孩子的成长记录,也成为一本阐述我10年来育儿观念与心得的综合之书,于是又想起这个标题。尤其如今人到中年,中年况味,与孩子成长的力量纠合在心,使我一再地去反顾自己,去重新发现我之为我的那个部分。我必须重申,这种认知能力,也正是孩子带来的。

我喜欢古希腊太阳神庙上镌刻的句子:认识你自己。一直视为人生追求之圭臬。如今恍然发现,认识你自己,不假外求。我曾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哲人的著作,无非是为了自我认知。但使我豁然开悟的契机,倒是家里的这个小屁孩所给与的更多一些。在陪伴成长中,我的喜悦,我的忧虑不安,我的暴躁易怒,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在朝夕相处之中,使我更加清晰。

或者就这么说,这个被我所塑造的孩子,就是我的镜像。在我塑造他的过程中,他也在塑造我。当然,这种塑造,并非蓄意并且强力,而是散落于生活琐碎之中的潜移默化。是以我从他的成长之中,看到了我的由来。孩子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孩子,很大一个部分,无非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那个部分。尽管我这么想,尽管我始终希望将最为美好的童年带给他,但我所厌弃的自己身上充满各种缺憾的部分,亦每每呈现在孩子身上。即便我可以接纳我自己,也可以接纳孩子的诸般性情,仍是觉得,这是我10年育儿,最大的挫折感之由来。

很多个夜晚,在我精力交瘁,情绪失控而向孩子发飙之后,我都更深地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正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因而我不想孩子承继我身上那些幽暗的遗留,也正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而在自我认知、自我战胜、自我超越的道路上,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知道这很艰难,困于疲累,容易放弃,但至少为人父母者,曾经努力过。这种希望将自己从无能之中超拔出来的力量,实实在在来自孩子。

我与虫妈,都是70后。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非常独特的一对父母。但同时,我们亦认识到,70后父母普遍相似的深刻烙印,也在身上。就70后父母的特质而言,这代人可谓是第一代受过完整教育,拥有相对完整的理性,具有较多现代意识的父母。一方面,这使得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能够摒弃之前许多的传统观念,赋予孩子以独立的价值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同时是一代承前启后的父母,我们身上的传统遗留,依然像包袱一样负重不去。这大概是生于转型中国的我们这一代父母所无法避免的宿命。

我曾引用过蒋介石写给胡适的挽联,来比喻我们的这一代作为中间物的70后父母: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当然我没有狂妄到可以“楷模”与“师表”自况,我想要指出的是身上的那种矛盾,常常尖锐到不可调和,而又时时使我们释然的矛盾——无非新文化与旧道德,旧伦理与新思想的冲突。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区区8万字的育儿记中,何以我的观念会较为新鲜,而我的选择,会如此保守。

在2005年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的文章中,我坦诚了我的疑惑,这个疑惑里有对这个时代的忧思,也有我对父亲这个身份的担心。因为我并不知道,父亲这个身份,将会带给我什么,我就这样怀着对未知的忐忑之情,跨入了奶爸的行列。而在2013年《写给菜虫一封信》里,我已经有了莫大的确信。我们自然不能给孩子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或者许诺一个完美的黄金时代,但更关键的是信望,孩子们自会有他们的能量,就像我们拥有的那种能量一样,足以使他骄傲地立身处世。

从第一篇《孩子,你慢慢来》,到现在写这个后记,时间整整过去了10年。我的育儿观念也在学习中不断变化。是以,收在这里的文字,因为时间的推延,观点也有些微的变化。比如,以前,我总觉得,30岁就是人生的终点了。而现在都已经超过40岁了,我觉得人生才刚刚开始。这是因为,有一种充沛的生命力,透过孩子,灌注到了我们的体内。使我们有盼望,去再活一次,去不断超越自己,而非停留在30岁便已经做到的事功上日渐衰老。这个小生命,给我的触动,比之前所有读过的文史哲著作都要巨大。

感谢生命的无限循环,感谢生命的不断延展,我们可以在人到中年之时,实现认知的螺旋式上升。而爱的永不止息,同样不假外求,因为这是源生的能量,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即便这10年只给我这两点理解,我也感恩孩子的到来,感恩这天赐的礼物。

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这个意思大致是从心理学上来讲的,就像在生命的最深处,与自我相遇的过程,从而认识自己,学会更好地跟孩子相处。这一旅程漫长,我们已经出发在路上,尽管路途艰难,好在我们可以无限趋近。

我将小书命名为《做足够好的爸爸》。因为,完美是不可预期的,而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则可以尽力而为。足够好的爸爸,就是说,我还在努力,要战胜自己身上的幽暗人性,达到我所能达到的超拔的边际。

当然,以上所说诸种,都只是在强调自我超越与自我疗治的一面,似乎育儿也需要拼尽全力,跟自己较劲。但我同时还想强调的一点是,无可否认,育儿更是享受的过程。从这个享受亲子时光的神奇的层面来讲,育儿又是一个魔法显现的过程,是一个童话成真的经历,或者,就如粲然所言,是骑鲸之旅。10年育儿这个过程,使我有一种确信,童话从来就是事实,而非白日梦。而我们的孩子,他们目前正在经历童话时期,将来会有一段时间,被理性思维所替代,而终于有一天,他们也将重新发现这一童话的真实性。

“谁曾经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个歌词的作者,才是骗子。因为所有童话,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眼,都是事实。这是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并且,想要用奶爸之名,跟大家担保的,最重要的一点。

育儿之家 原文链接: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