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国人最喜欢的汤。汤是哺乳期妈妈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也是宝宝添加辅食以后的饮食备选之一。都觉得汤里营养丰富,所以很多家庭常常会用来给宝宝烩饭,煮面或者单喝。但是汤里营养真的足够宝宝所需吗?
我们常常讲“吃肉不如喝汤”,认为汤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肉和菜的营养都炖进汤里了,所以喝汤比吃肉更有营养。尤其是南方很多地区,更是无论男女老少都顿顿离不开汤。但是近几年又有些观点认为,溶进汤中的蛋白质含量远远不及原料本身,所以其实并没有喝汤的必要。那么汤和肉两者的营养差别究竟有多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煲汤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在煲汤的过程中,肉类的脂肪和水溶性维生素是最先跑进汤里的,脂溶性的香味物质溶解在脂肪里,会随着脂肪一并进入汤里,使汤香气四溢。肉和骨头里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在长时间高温炖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也会释放出一些氨基酸。
氨基酸中如谷氨酸,就是味精的化学成分,其本身就具有鲜甜气味。肉骨头和菇类中还含有比较多的肌苷酸和鸟苷酸,这两种物质被称为“呈味核苷酸”,虽然它们自己产生的鲜味有限,但在炖煮过程中与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产生的鲜味就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产生的鲜味之和。此外,在长时间的加热中,一些游离的氨基酸还能与汤中的糖类物质发生反应,这种反应也会生成香味物质。
这些来源不同的风味物质在一起,就为汤带来了浓郁的鲜味。炖的时间越长,进入汤中的这些成分就越多,汤的滋味也就越加鲜美。
这些反应虽然会使汤变得更为鲜美好喝,但是它们对于营养成分的增加却并没有什么帮助。其中如谷氨酸等氨基酸确实也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但它们在汤水中含量并不多,所以其营养性并不值得一提。
肉类在炖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蛋白质会溶到汤里。把一块肉炖熟前后进行称重,在去除水分影响后,会发现减轻的重量其实非常小,也就是说溶解入汤中的营养成分其实并不多,包括蛋白质在内的绝大多数营养成分还保存在肉里。
与此同时,在长时间煲汤加热的过程中,还会使肉中的部分维生素流失。
那浓浓的的白汤里,难道不是营养吗?
肉汤在长时间炖煮之后会变成白色,是因为汤水中融入了大量的脂肪颗粒,这些小小的脂肪颗粒把照射到它们身上的光线往四面八方散射,就使得汤水在人眼中呈现出一种诱人的乳白色。
煲汤的时间越长,汤里的脂肪越多,这些小颗粒也就越多,汤也就越白、越浓。因为包裹脂肪并不需要很多蛋白质,所以即便是很白很浓的汤中,蛋白质的含量也还是很低的。
还有许多人认为骨头中含有丰富的钙,通过长时间的炖煮,这些钙会溶解到汤中,所以这些浓汤可以补钙。其实,骨头中的钙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几乎不溶于水。经过长时间的煲制,汤中的钙还是少得可怜。还有专业人员做过实验,哪怕是加了醋来炖,溶出的钙依然不多。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炖了很久的骨肉变得酥软,其实也主要是其中的胶原蛋白溶解了,而不是钙溶解了。
长时间的炖煮“煲汤”,可以让汤中含有丰富的风味物质,从而获得美味的汤。但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还是留在肉和其他煲汤的食材中。所以,对于炖肉和煲汤,可以这么总结:要美味,喝汤;要营养,吃肉。
如果宝爸宝妈们想给宝宝煲汤,有以下几个禁忌需要注意:
1、不要放佐料。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宝宝对于调味料的摄入,越晚越好,美味的并不等于营养的,过早吃调味料还容易让宝宝变得挑食。
2、不要放中药。“是药三分毒”,宝宝的内脏器官还很脆弱,随便进食中药有可能导致药性无法正常代谢或者发生过敏情况,所以在给宝宝煲汤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药物。
3、不能过于油腻。油脂过多容易引起宝宝肠胃不适,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对于大脑正在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经常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大脑运行和发育变缓。
汤可以作为宝宝饮食中的一个美味辅料,比如煮面,烩饭都能让味道更好,但是汤中的营养却非常有限,如果想要靠汤给宝宝提供营养,那显然是无法满足宝宝成长发育所需的!
包括哺乳期的妈妈总是被要求每天灌下无数的汤,几大碗下肚,饭菜也吃不下了,却总是发现奶还是不够,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要想营养均衡,宝宝和妈妈都要多吃干货才是正理哟!
这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 小编为各位整理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