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东西换了第二样就发火。
家长纳闷:小小的孩子怎么这么“倔”!
妈妈的乖宝宝怎么变得那么不讲道理呢
不要着急,
你的宝宝可能正处在“秩序敏感期”。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样子,毛巾要挂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变,出门要按程序和常规的路线,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
如果家里2-4岁的孩子忽然变成小管家和小警察,严谨勤奋地忙着维持家里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家长破坏秩序和程序就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反抗,这些"信号"都在提醒家长,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了!大部分宝宝在2岁多的时候会进入一种让父母疯狂的“较真”状态,他们会极其严格的坚持在大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
比如:
门铃响了必须他去开门,如果别人开了,他必须让客人出去,然后重新进行开门这个过程;袜子必须先穿左脚,再穿右脚(处女座的妈妈也无法理解吧);
爸爸的衣服妈妈不能穿,其它用品也要遵守这个规则;
家里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饭;
玩具玩完之后必须放到原来的位置(这点貌似还不错)。
这种情况下耐心的家长可能会进行引导,或者教育,着急的家长估计就会直接斥责孩子了,认为这是典型无理取闹,其实你是完完全全的错怪孩子了。
孩子这种“较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表示他们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这事就和学习走路一样是人生的必经阶段,只不过悲催的是很多家长不知道罢了。
一、什么是秩序感
秩序感是生命的需要,它与生俱来,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本能,也必将成为影响孩子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从出生开始,婴儿已经有了对秩序的敏感,熟悉的环境、整洁的房间、固定的看护人、有规律的生活会让宝宝在舒适愉快中快乐成长。
孩子不仅会把规则变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还会把它变成一种通则;孩子喜欢规则,就会把规则当作礼物送给父母、老师和喜欢的朋友。
0-3岁的宝宝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如果他的玩具换了地方,座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小床睡了其他小朋友,就可能感到不安,性子较急的宝贝会出现大哭大叫的情绪反应。
二、怎么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如果父母不理解宝贝的心理需求,会觉得孩子真霸道,是他的东西别人就不能动。其实不然,这反映了宝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
1.大多数的物品,如家具、玩具、衣服等,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玩完了玩具后物归原处。
2.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例如,吃饭的时间与地点,家人出门及回家的时间等等。
3.例行事项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例如,喂食、洗澡、穿衣以及睡前活动等。
1. 父母要多带宝贝出起走走,感受不同环境中的人与物,帮助宝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使他学会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观察发现,生活在家庭成员比较多的宝贝、喜欢跟人打交道的宝贝性情比较随和,这与他们常常见识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有很大关系。
2. 尝试多种可能。宝宝自己安排好了方形的沙发靠垫整齐的摆放在沙发上,妈妈爸爸一方面赞许宝宝的行动,同时,和宝宝一起试一试方形与圆形的靠垫都放在沙发上是否也美观。在宝宝秩序感的发展过程中,鼓励宝宝的创造力与养成宝宝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