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儿子被踩,妈妈失控咆哮!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14-10-05 06:49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这几天,一个妈妈在游乐场因孩子被踩到而情绪失控的视频,刷爆网络。情绪失控的妈妈,孩子看起来大概不到2岁。踩到她孩子的,是...
这几天,一个妈妈在游乐场因孩子被踩到而情绪失控的视频,刷爆网络。情绪失控的妈妈,孩子看起来大概不到2岁。踩到她孩子的,是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孩子被踩,妈妈心疼,要求对方道歉,合情合理。

对方家长道歉后,因为小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几次想推男孩,2岁孩子的妈妈情绪更加失控,伸手去拽躲在一边的小女孩。

看完视频,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疼。

首先,心疼那个被踩到的孩子。

被踩到,想必会痛。孩子痛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养过娃的妈妈们很清楚:妈妈温柔的安抚和怀抱。

有人说,妈妈是孩子最好的疗愈师。

这份疗愈,不只是心灵疗愈,对年龄尚幼的孩子,妈妈的怀抱对小伤小痛,也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妈妈身上的味道,熟悉的声音,接纳的心态,可以通过给孩子心灵上充分的抚慰,进而达到减少甚至消除病痛的结果。

之所以心疼孩子,是因为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给孩子讨回公道。

但,她不恰当的方式,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原本被撞一下,有了妈妈的怀抱,再加上对方的道歉,孩子可能几分钟就活力满满了。

但妈妈火山爆发式的情绪,把原本只是被踩到有点痛的孩子,推向更深的恐惧和压力。

在妈妈伸手拽那个3岁的小女孩时,孩子失声大哭。

这个结果,带给孩子的心灵影响,远比最初踩得那一下,严重很多。

其次,我对这个妈妈,也有深深的心疼。

她绝不是天生就蛮横无理的,如此强烈的情绪爆发背后,一定经过很多的积累和压抑。

可能从小就不被允许表达感受;

可能遇到烦心事,但不知如何排解;

可能她的成长中,经历过类情境,所以反应敏感……

跟几个家长交流时,有个细心的妈妈说:看她孩子还这么小,可能生完孩子后,还没从产后压抑中走出来。

是啊!在这次爆发之前,可能她的生活中遭受了一些不被理解、没有支持等情形。

而这,不也是很多妈妈们的现状吗?

有个朋友,孩子4个月大。

老公只有半个月陪产假,孩子主要是她带。

她说:孩子哭了,找我;困了找我;醒了,找我,;拉粑粑也找我。

有一次,爸爸放假在家,孩子哼哼唧唧,妈妈通过声音判断是拉粑粑了,让老公去打水,给孩子洗屁屁。

正玩游戏的老公,太过沉迷没应声。

她又叫了几声,他终于起身,边玩游戏边去拿水。

她强忍不满,等着老公端来水,伸手一摸,太凉。

她不耐烦地说:能不能别玩了!水都是凉的怎么洗?

老公又去加热水,至始至终,眼睛都没怎么离开手机。

妈妈带着情绪给孩子洗屁屁,小人儿立马感觉到妈妈的状态,哼哼唧唧哭起来。

听到孩子哭,老公终于放下手机,指责老婆:就不能温柔一点吗?

于是,一场风波就爆发了。

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在中国的家庭分工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照顾、陪伴孩子的主要责任,还是在妈妈身上。

妈妈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的确很重要。

但,当一个妈妈经历过怀胎十月、辛苦分娩、坐月子之后,照顾孩子的职责,都落在身心都还待恢复的妈妈身上,她们的身心压力,可想而知。

那些每天触发压力和紧张的琐碎事件,就像骆驼身上的货物,一点点加在妈妈身上。

一开始,妈妈习惯忍耐,那些情绪和压力,就累积在心里。

累积到一定程度,某一件看似很小的事,就成了情绪上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这位妈妈的孩子被踩到,就成了这根稻草。

这根稻草,本身的重量没那么大,但情绪累积爆发时,一个人的大脑,是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功能控制的,而是直接进入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一样的状态:要么战斗,要么逃跑。

明显,这个妈妈进入的就是“战斗”状态。

相信了解这个妈妈情绪失控背后的心理机制,大家会对她有更多理解。

毕竟,谁能保证自己的情绪,永远平和呢?

可能你不会在公众场合情绪失控,但面对孩子、家人时的情绪波动,则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这个视频,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情绪来临的当下,就合理表达,不至于到最后累积爆发呢?

首先,重新认识情绪,在情绪来临时,学会跟自己对话。

人们通常认为,开心、快乐是好的,生气、伤心是不好的,就需要忍下去。

事实上,情绪是心灵的一种信号,只是提醒我们不舒服了,并没有好坏的分别。

有了不舒适的感觉,及时“踩刹车”,停下来,跟自己对话。

有个妈妈跟我分享了她的一个经验。

之前,如果孩子不喜欢她精心做的吃的,她会失落和生气,但她忽略了自己的情绪,不懂“跟自己对话”,会强硬要求孩子必须吃完。

对情绪有了新的认识后,有一次两个女儿说她做的糕点不好吃时,她失落和生气的感觉又来了。

这时,她立马跟自己对话:我希望孩子们喜欢,是我的事情,但孩子们有选择的权利。

她跟自己对话后,失落和生气的情绪因为被觉察,就流动走了,她平静地说:你们喜欢就吃,不想吃就算了。

其次,表达情绪、标明需求。

在很多人的成长中,从父母那里学会的,可能主要是说教、批评,少有机会学习如何正向表达情绪和需求。

视频中的妈妈,如果懂得正向表达,结果可能大不同。

对不起,你的孩子踩到我的孩子,我很心疼——这是表达情绪。

请跟我的孩子道歉——这是标明需求。

前文提到的那个朋友,如果她在第一次叫老公帮忙,但老公忙着玩游戏而心不在焉时,就懂得表达情绪,可能会有不同结果。

老公,看到你心不在焉的样子,我觉得很生气——这是情绪的表达。

我希望你能放下手机,认真一点帮我照顾孩子——这是需求的标明。

正向表达情绪,直接标明需求,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亲子教育、亲密关系的经营都特别重要。

恰当的情绪管理,不仅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提升各种关系的品质。

讨论完小男孩的妈妈,我们再看看视频中的小女孩和妈妈。

小女孩几次伸手去推男孩,甚至去推另一位比自己大的孩子。

可能是感到压力后,保护自己的本能。

同时,也跟妈妈没及时跟孩子进行正面沟通,只想帮孩子拦下压力有关。

如果在女孩踩了男孩之后,她的妈妈懂得直接面对情绪,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宝贝,你玩滑滑梯太投入,一着急踩到其他小朋友了——这是帮助孩子探寻行为背后的需求。

你踩到弟弟,他很痛,你需要跟弟弟说对不起,然后抱抱他,他会感觉好一些——这是直接明确需求。

踩到别人,女孩内心肯定也很紧张。

妈妈能及时肯定孩子的紧张和压力,同时理解她踩到对方的原因,她的攻击性,会因为感到被理解而转化。

此时,再请孩子给对方道歉,孩子才心甘情愿,也会学习到:遇到冲突,我们可以通过平静沟通和表达需求来解决问题。

通常,在保证基本安全的情况下,发生冲突后,及时关注双方孩子的情绪,标明彼此的需求后,孩子就能在人际互动中,学会尊重和界限。

孩子小时候未能在家长引导下,学会尊重和界限,以及建设性处理冲突的方式,未来孩子总是要在别处“交学费”的。

文本作者夏雪,丹妈好友,教育从业者、文字爱好者。喜欢带着对人和教育的探索,快乐地码字。

● 丹妈碎碎念 ●

这个视频出来后,评论两极化,一方是觉得男孩妈妈发飙失控太可怕,另一方是觉得女孩子确实需要被好好教训一番。

只是我们毕竟非当事人,这个视频也仅仅是呈现了部分情景,还有更多真实背景是我们无法了解的。所以今天分享的文章,不做定论,只就情绪背后的行为做分析思考,以及探讨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不过还是想说说我的感受,作为一个妈妈,我是非能理解男孩妈妈的心情,试问哪个妈妈能看到孩子被踩了之后没反应呢?(据说事情有反转,小男孩肚子做过手术,却又被小女孩踩了一脚)但理解不代表赞同。男孩妈妈行为和语言确实过于偏激了,忽略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影响。为了孩子,怂点又何妨?

另一方面,视频中的小女孩,自己踩了人,丝毫没有歉意,被妈妈拉过来向小男孩妈妈道歉,又攻击性地推搡了旁边的孩子。女孩妈妈虽然一直在道歉,但没有正面直视孩子的态度,选择自己背黑锅,这里我特别想说:请把道歉的权利还给孩子,请让她知道无论何时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并承担后果。以孩子小为由就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将来孩子必定被世界狠狠地管教。

这件事,你们怎么看的呢?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