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热,喆同学有点上火,前天更是什么都不想吃,还老说嘴疼。我仔细一看,是口腔溃疡了,最近食欲不佳、老粘着妈妈等状况也找到了原因。对于还不会描述自己不适的小朋友来说,判断孩子的不适,只能凭妈妈的经验。尤其对于口腔这种相对比较隐蔽的部位,更需要妈妈们的细心。小伙伴宇言这篇文章,把小宝宝口腔容易出现的病症一网打尽,妈妈们可以收藏学习,以备不时之需啦!
潮湿闷热的桑拿天,除了躲家里吹空调简直没事可做。眼看优妹转来转去如同困兽,我跟常在一起玩耍的小区妈妈联系,想发动一场家庭大趴,让娃们凑一起释放下精力。然而——
“这几天不行,冉冉嘴里出疱疹了,还有点发烧!”
“阳阳又口腔溃疡了,这次特厉害,整天哭哭啼啼……”
“我得带小童去趟医院,她舌头上不知长了什么东西,颜色很奇怪。”
小朋友跟约好了似的,都嘴巴里闹毛病。咋回事呢?原来,宝宝的口腔是成年人无法理解的迷之世界。
宝宝口腔环境大揭秘
婴幼儿的唾液腺发育还不完善,唾液分泌量较少,所以口腔粘膜容易干燥。同时,婴幼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组织丰富,而他们还完全不懂得保护口腔,常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放进口中,很容易损伤口腔黏膜,导致细菌入侵。
这就是小宝宝特别容易发生口腔疾病的原因。当口腔黏膜受损,细菌入侵,宝宝嘴巴里就会生出各种在我们看来莫名其妙的东西——
谜团 1
像奶渍一样的“白斑”
欣欣住我家隔壁,是枚小女宝,刚出满月。欣欣母女出院时,我还带优妹去探望过。
因为是早产儿,欣欣体质较弱,刚出生就打点滴,用了营养液和抗生素液。欣欣妈虽然奶水不多,但还是坚持母乳喂养。前些天她抱着欣欣来找我,说欣欣突然不爱吃奶,她检查了欣欣的口腔,发现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黏着在口腔壁上,用棉签擦也擦不掉。
我曾见过朋友家娃生鹅口疮,跟欣欣嘴里的奶斑很像。欣欣妈第二天就带欣欣去看医生,果真确诊为鹅口疮。用药后症状有所好转,可一停药就复发。
0~6个月宝宝易发鹅口疮
鹅口疮是新生儿常见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症状就是在唇内、上颚、舌头上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
随着病情加重,白斑会连成片,宝宝出现口干、烧灼感和疼痛感,因此烦燥拒食。如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喉、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念珠菌感染,出现吞咽困难。
这种口腔疾病多见于免疫机能低下的早产婴儿,像欣欣那样曾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儿,极易被感染。
治愈关键词:“防”重于“治”
白色念珠菌不是啥稀罕物,它广泛寄生在我们的皮肤上。妈妈乳头清洁不彻底、手指不干净、乳具消毒不严格,都容易让白色念珠菌趁虚而入。
欣欣妈觉得每次哺乳前都清洗乳头很麻烦,就渐渐省略了这一步骤。欣欣的鹅口疮反复发作,跟“只治不防”有很大关系。如果平时清洁工作不到位,就算使用药物暂时控制住病菌,一旦停药,病菌还是会长驱直入。所以,彻底杜绝感染源头,才是治愈鹅口疮的关键。
谜团 2
俩月不到的小娃出了“牙”
悠悠出生快8周了,经常咯咯笑,食欲很好,消化也不错。但最近悠悠妈在给悠悠哺乳时,发现悠悠吃着吃着就会烦躁地甩头,还会哭闹,有两次甚至狠狠咬疼了妈妈的乳头。
经过仔细观察,悠悠妈发现在悠悠上颚到齿龈边缘有两颗黄白色像米粒一样的东西,很像牙齿。可悠悠还不到两个月大,怎么会长牙?姥姥比较有经验,确定这是民间常说的“马牙”。看着悠悠吃不下奶,悠妈妈很心疼,找来纱布蘸水去擦那两颗“马牙”,结果“马牙”变成了溃疡一般的创面,悠悠也发起了高烧……
0~6个月的宝宝可能出“马牙”
“马牙”的学名叫上皮珠。早在胎儿时期,牙的原始组织——牙板就已经形成,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当牙胚脱离牙板生长为牙齿,断离的牙板渐渐被吸收,就此消失。偶然情况下,部分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角化为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其中一部分有可能被排出,于是就出现在牙床黏膜上,成为悠悠妈看到的“马牙”。
治愈关键词:避免创面感染
出“马牙”的宝宝会像出牙期的宝宝一样,有烦躁、爱摇头、咬奶嘴甚至拒食等表现,这是因为出“马牙”的位置有发痒、发胀等不适感。一般来说,“马牙”不需要做处理,随着宝宝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会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有些心急的妈妈会用布去擦或拿针去挑“马牙”,直接造成宝宝口腔粘膜损伤,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宝宝吸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消毒针来进行处理,把“马牙”的内容物清理干净,即可愈合。
谜团 3
捂出来的口疮
阳阳是优妹很要好的小伙伴,在我们的妈妈群里,爱生口腔溃疡是出了名的。
第一次生口疮,阳阳只有3个月大,起初妈妈发现他流口水、不爱吃奶,还以为他要长牙了。后来阳阳一吃奶就哭闹,觉也睡不好,很烦躁,还有点低热,到了医院,医生发现阳阳嘴里有好几处溃疡。
细心的医生注意到阳阳妈自己只穿一件衬衣,却给阳阳穿着毛衣还包着被子——阳阳妈怕孩子着凉,一般都给阳阳穿得比大人多。医生说,小宝宝怕热,阳阳这口疮,八成是给“捂出来的”。现在阳阳已经两岁多,口腔溃疡还是经常发作,阳阳妈为这事不知跟着上了多少火。
0~6个月宝宝长口疮是因为太受“优待”
口腔溃疡属于口腔黏膜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单纯疱疹病毒(简称hsv)。还不会吃手的小宝宝发生口腔溃疡,多是由于心脾积热,通俗点说就是吃得多,穿得厚,太受“优待”,以至于干扰到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趁虚而入。
大一些的宝宝进入口欲敏感期,开始把各种物品放进口中探索,一些硬物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形成溃疡。还有的宝宝有咬舌、咬唇等习惯,黏膜反复受到刺激,也会形成溃疡。如果再加上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就容易形成反复性口腔溃疡,经久不愈。
治愈关键词:生活习惯很重要
阳阳除了体质容易积热,还一直有吃手、咬唇等习惯,这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妈妈们平时要注重宝宝的饮食营养搭配,多吃水果蔬菜。还要注意宝宝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少让宝宝吃那些会给口腔黏膜造成刺激的食物,比如过硬的糖、坚果,提醒宝宝改正咬舌、咬唇等习惯,保护口腔黏膜。
谜团 4
说话时舌头不听使唤
多多是优妹在早教中心的同学,刚过两岁,表达欲望明显增强,常常试图加入大人的聊天,但他发音一直含混不清 。多多妈有点担心,因为早教中心跟多多同龄的小伙伴发音和词汇量都明显强于多多。
前不久,听说多多妈带多多去了医院,医生确诊多多属于舌系带过短,需要一个小手术来解决。
舌系带过短最好在1岁前治疗
在舌头下面的正中线位置,有一处连接到舌根部的薄膜,在舌头向上卷起时可明显看到,这就是舌系带。如果舌系带与舌根的连接点过于靠前接近舌尖,就会影响舌头前伸与上卷,使得宝宝的舌头无法向前伸到唇外,勉强向前伸时舌尖会呈m形,直接影响到吃奶和发音。尤其下门牙长出后,宝宝吸奶时舌系带与牙摩擦,舌系带上很容易磨出溃疡。
医生告诉多多妈,宝宝学习口语的关键年龄是1~2岁,应在尚未形成模糊发音的习惯前就对舌系带过短进行治疗,否则某些发音一旦养成习惯,就算治愈后也难以纠正。
治愈关键词:只需一个简单小手术
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判断宝宝是否有舌系带过短的问题——
1. 用力伸出舌头时,舌尖不容易超出下牙龈;
2. 舌头伸出时,舌尖会变成钝圆形或像“w”型那样中间有凹陷;
3. 舌头无法上卷,不易舔到上嘴唇。
因为婴儿的痛觉不敏感,所以早期手术甚至不需要麻醉,简单易行,手术后就可以哺乳。
谜团 5
舌头上有副“地图”
小童跟我们住一栋楼,今年3岁。小童妈是在帮小童刷牙时发现她舌头颜色不对劲儿的:她发现小童的舌面不像以前一样是干净的粉红色,而是呈现红白相间的裂纹状,白色部分像是厚厚的舌苔,红色部分像是舌苔剥落后的舌面颜色,整个舌面看上去好像一幅斑驳的地图。
小童妈拿不准这是什么情况,马上带小童去看医生,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地图舌”。
6个月~5岁是“地图舌”高发年龄
医学上称“地图舌”为游走性舌炎或剥脱性舌炎,是一种舌部浅层的增生性炎症。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幼童,属于比较常见的口腔问题。
“地图舌”集中出现在舌面上,有时在舌缘、舌腹、舌尖等位置也会出现,整体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剥落区域,边界清晰,很像地图。“地图舌”的形态和位置会不断变化,除了外观难看、吃刺激性食物时会觉得舌头发麻以外,一般没什么特殊感觉,也不会由此损害健康。
治愈关键词:营养要均衡
“地图舌”的具体病因目前暂不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人体营养吸收不足或不平衡有关,所以首先还是引导孩子不要太过偏食。此外,研究认为,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维生素b族缺乏的孩子更容易患“地图舌”。
医生劝小童妈不用太过担心,“地图舌”通常不会恶化,对健康也无大碍,只要没有特别症状出现,一般不用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可以等待“地图”自然消失。有的孩子患“地图舌”后遇刺激性食物会产生轻微疼痛、麻辣感,使用漱口水能有效缓解不适。还有就是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防止因细菌过于集中而出现其他合并感染。
谜团 6
嘴里长疱疹,是得了手足口吗?
甜甜两岁半了,在公园里玩得起劲儿,淋了雨,回家就感冒发烧,几天后嘴里长了很多红色小水疱。妈妈担心是手足口病,赶紧带甜甜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这不是手足口病,是疱疹性口腔炎。
几天后,甜甜嘴里密集的小水泡破掉,变成溃疡。烧是退了,但那些溃疡用了将近两周才完全康复。
6个月~6岁宝宝易发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属于一种急性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6岁儿童。季节交替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是口腔疱疹的高发期。这种病很少产生抗体,容易再次患病,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唯一的预防办法。
治愈关键词:防止传染,适当补锌
宝宝嘴里出疱疹后,因为疼痛而不肯吃东西,妈妈可以准备些易消化的高营养流食,如莲子羹、水炖蛋、肉沫菜粥等。一边注意给发烧的宝宝控制体温,一边保证宝宝的营养与休息,不要乱用药。
在疱疹高发季节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传染。平时注意勤给孩子的玩具消毒,保持孩子口腔和皮肤清洁。如果反复发病,建议平时多给孩子吃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果仁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锌。
tips
一眼识别疱疹性口腔炎与手足口病
这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口腔炎只在口腔内出疹。
病因方面,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的疱疹病毒引起,通过唾液传染。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年龄方面,从婴儿到少儿都容易感染疱疹性口腔炎,年龄越小,全身反应越剧烈,容易出现高烧不退。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4岁以下的宝宝最易传染。
症状方面,疱疹性口腔炎有时会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合并发生,发病时伴随39℃~40℃的高热。手足口病是起病前一两天发热,起病过程中是39℃以下的中等热度,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宝宝口腔护理,你都做对了吗
优妹一岁半时,曾因与小伙伴共用餐具吃水果,被感染了疱疹性咽峡炎,先是高烧,然后在咽喉部出疱疹,随着疱疹变为溃疡,渐渐退烧,一周后痊愈。
育儿道路上,妈妈们的经历都很相像,孩子每次身体不适都在催促我们多学习多进步。宝宝口腔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口腔疾病的易发性,关于宝宝口腔健康护理,我想提醒妈妈们特别注意这几件事。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口腔卫生,避免病菌入侵和发作,这是减少宝宝发生口腔疾病的最有效方式。
新生儿每次吃完奶都喝几口温水,冲净口中奶液,能有效减少细菌孳生。
严格保持乳具和餐具卫生。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保持乳头清洁;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奶嘴要做好消毒处理;添加辅食的宝宝,请单独使用一套餐具,避免餐具混用造成病菌感染。
别动不动就用纱布擦拭口腔
很多妈妈都喜欢用干净纱布蘸水给宝宝擦拭口腔,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清洁目的。然而新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细嫩,稍不留意,纱布就会损伤宝宝稚嫩的黏膜。
口腔因其温暖潮湿的环境特点,本身就存活着大量细菌,当口腔黏膜受损,一些致病菌立刻就会侵入繁殖,引起口腔炎症。
拒绝一切刺激口腔的行为
跟纱布擦拭的刺激行为同理,任何可能对宝宝口腔黏膜造成损伤的行为,妈妈都应坚决say no。
奶瓶宝宝如果吸奶速度慢或吃吃停停,妈妈千万不要用橡皮奶嘴去顶宝宝的口腔,催促宝宝吸吮,这种刺激过于频繁,容易损伤宝宝口腔黏膜。
注意控制宝宝的食物温度,切忌过热,37摄氏度即可,以免烫伤宝宝娇嫩的口腔黏膜。
如果发现宝宝有咬嘴唇、啃硬物的行为,温和地制止,耐心地告诉宝宝这种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帮宝宝养成好习惯。
不轻信“经验之谈”
很多细心的妈妈,经常观察宝宝口腔,生怕有异常情况没及时发现。对于宝宝嘴里的异样,心急的妈妈会立刻着手处理,生怕延误“病情”。
事实上,类似 “马牙”“地图舌”等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听从“经验之谈”,用尽方法去除异常,反而会给宝宝增添痛苦。面对异常情况,不要道听途说,尽可能多地查询专业资料,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
以上就是由(育儿之家)本站为大家整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