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38.5℃,不必用退烧药
一般来说,婴幼儿测量肛温超过37.8℃或腋温超过37.5℃时,就可以认为发烧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黎阳说,实际上,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上调所致。当病毒、病原菌入侵时,为抵抗这些外来物,机体会即时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如迅速调集具备杀菌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到达感染部位。发热,是机体防御系统示警的最主要信号之一。
所以说,从自我防御的角度看,发热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或细菌,抑制病毒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可提高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增强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儿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不要太积极地采取退热措施,反而可能利于孩子康复(这也是医生主张发热38.5℃以下不必用退热药的主要原因)。
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损伤脑细胞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孩子一发烧,父母就焦急万分,千方百计想将孩子的体温迅速降下来,有的甚至担心孩子会烧坏了脑。黎阳说,小儿发热,当体温介乎37.5-38℃之间时为低热,38-39℃为中热,超过39℃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其实,发热烧坏脑子,很多时候并不单纯由感冒发烧本身引起,绝大多数儿科感染属普通内源性感染,它所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这类发烧并不会造成脑细胞损坏,导致烧坏脑子。黎阳指出,至于可能累及脑细胞的发热,多见于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情况,或是中暑时的超高热(体温往往接近42℃),导致脑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高温变性。
此外,婴幼儿高热惊厥比例较高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造成脑细胞受损,也可能是某些癫痫的先兆表现,还会导致其他危险。因此,有高热惊厥史或家族史的儿童,一旦出现39℃高热,应立即给予退热处理。
父母对孩子发烧应区别对待
一般来说,体温不超过38℃时,无须急着退热,特别是没有明确诊断之前,盲目使用退热药可能掩盖病情,干扰诊断;当体温达到38.5℃以上时,方考虑在儿科医生指导下退热。
(1)体温在38.5℃以下者,最好选用物理降温。如多饮水,让孩子尽量少穿衣服,使皮肤通过与空气的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从而达到降温目的。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孩子发热伴寒战时,不要急着使用物理降温,以免增加孩子的不适感。
(2)当体温高于38.5℃时,则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美林、泰诺林、小儿退热贴和小儿退热栓等退热药物。中药如柴胡、小儿牛黄散、羚羊角和清热解毒口服液等。但要注意,3岁以内的婴幼儿过度使用退热药,易诱发惊厥、虚脱,甚至导致消化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所以,应该严格按医嘱用药。
(3)如果发热持续过久或温度过高,会加快新陈代谢,造成机体能量的消耗,婴幼儿更容易发生脱水,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发热往往意味着严重的感染,当孩子出现高热时,父母应立即带孩子去就诊。
最后要提醒的是,孩子发烧,是否需要马上看医生或做积极的退热处理,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发热时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综合判定。如果孩子体温不超过38.5℃,且精神状态尚好,无咳嗽、气促和腹泻等症状,精神、食欲没什么变化,一般无须立即处理;但若孩子出现烦躁,精神萎靡的表现,就算体温没超过38.5℃,说明孩子的状态并不好,也应积极治疗。
(责任编辑:zxwq)
这篇内容就是由育儿之家 小编为各位整理 原文链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