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从来都是从小事着手。孩子一早上起来就从冰箱里拿冰激凌吃,这位母亲却放手不管,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近两天儿子早晨起床洗漱后总会从冰箱里拿冰激凌吃,这换做很多家长,一定会阻拦,并呵斥孩子;但我没有给他讲道理,也没有阻止,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是这样的,因为孩子的爸爸很爱吃冰激凌,加上最近天气闷热,所以上周末的时候我们从超市买了一箱小布丁回来,孩子的爸爸会不定时地拿一根出来吃,但我自己是不吃的。
如果这事发生在两年前,孩子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吃冰激凌,我肯定会对孩子不停地唠叨,讲一堆大道理。我会告诉他大早上吃冰激凌有多么不好,冰激凌太凉,吃多了肚子疼,会生病等,外加一句少吃点啊!可如今的我再不会说这些没用的大道理,说这些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的废话。因为这些话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反感。从以前的经历来看,通常说完这些话以后,孩子不仅不会停下来,而且反而越说越爱吃。
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一定经历过,当然肯定不仅仅是一大早起来吃冰激凌这样的事。我们会发现:越想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时,越会习惯性地讲一堆大道理试图说服孩子,试图让孩子放弃自己的想法,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执行。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往往对那些“一切为了他好”的话毫不领情,对我们的告诫也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练就了一手“自动屏蔽”的功力,油盐不进。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我们做父母的总想用自己头脑里的执念来改变孩子的想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以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而这是我们自己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当然不领情了。孩子的需要是当他想做一件事情时,我们能够给他充分的自由,尊重和理解,我们只需要真实地看见他当下的需求就好。李雪在她的著作《当我遇见一个人》说:“爱他就要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只有当我们放下内心的执念,不带任何改变他的念头,才会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回过头来说,孩子吃冰激凌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虽然大早上起来吃冰激凌是有点凉,对胃也可能会有一点小刺激,但是如果直接态度坚决地拒绝孩子,不可以吃,孩子肯定是不高兴的,毕竟孩子的爸爸是想吃时随时可以吃,而他却不可以,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爸爸有特权,他被不公平的对待。如果我强烈阻止孩子吃,他那么弱小,也一定是无力反抗的,唯一的反抗手段可能就是哭闹,最终在我们的强势压力下,他放弃自己的想法,将内心的需求压抑下去。我不希望一大早美好的时光因为这点小事被消磨掉,所以我没有阻止他。
如果告诉他冰激凌冰太凉吃了肚子疼,我觉得也是没有必要,这些话实际上是低估了孩子的自我判断力,如果他自己尝一口感受到冰激凌太凉让自己很不舒服,那么他自然会停下来。告诉他吃了可能会生病更是我们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这只是我们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产物,与孩子无关。孩子对于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可能根本无法预知,所以我们不需要用这些带着威胁的语言试着改变孩子,让他放弃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说太过冰凉,说会生病只是想阻止孩子吃而已,只是一句缓解我们内心焦虑的“合情合理”的拒绝理由罢了,更是一种不易察觉的隐形控制。
其实可以这么对孩子说:“宝宝,你现在很想吃冰激凌,妈妈很理解你,只是妈妈觉得今天早晨天气有点凉,担心吃冰激凌刺激你的胃,你确定现在要吃吗?”给孩子提供选择性的语言,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这是一种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是对一个孩子拥有独立人格的尊重。将自由的钥匙交给孩子,孩子经过自己的判断会选择吃或者不吃,如果不吃当然很好,这正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那就让孩子心安理得的吃吧。即使孩子吃完后真的肚子不舒服了,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学会了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成长契机。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那我的孩子感冒咳嗽了,他还要求吃冰激凌,又该怎么办呢?那么我要说的是,这个问题和上面一样,真诚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想法,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但是不要带着评判的语言就好。当然你也可以温柔地拒绝孩子,告诉孩子你的想法很好,妈妈也理解,只是宝贝现在生病了,不适合吃,如果真的想吃,需要等病好了以后,妈妈也会第一时间买给你吃。孩子其实是最讲道理的,也是最体谅父母的,只是我们自己要学会真诚地表达而不要带着任何评判。
讲太多的道理真的是没有意义的,更是一种无效沟通,长期的大道理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评判孩子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攻击和伤害,而拒绝本身不会带给孩子太多的伤害。缺乏理解和尊重,没有爱的流动的沟通才会真正给孩子带来伤害。
做真实的父母,客观地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真实感受,不强加任何理由的拒绝,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因为这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是对一个独立生命发展独立人格的敬畏和尊重。而直接语言控制或拒绝,孩子不会感受到爱,只会感觉到被控制,而人的天性是不喜欢被人控制的。
事实上,我的孩子连续两天早晨起来吃冰激凌,到第三天他就没有再吃了,经过我的观察他也没有生病的迹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内心太焦虑了,总是无法说服自己的内心,如果不做点什么,不对孩子唠叨几句,似乎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因此总是在生活的小事上和孩子纠缠,孩子就会变成我们眼里那个“不听话的孩子”。然而不听话的标签,孩子真的不该承受,因为他们一直比我们大人更为宽容和懂事。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