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正在奋力地撬一个妈妈拿来做午饭的水果罐头。他已经钻研了将近15 分钟,但是丝毫没有进展,刚开始的新鲜劲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显得有点沮丧。眼看妈妈的午饭就要做好了,但是自己手里的罐头还没有打开,他有点气急败坏了。这时候,妈妈说:“别着急,毛毛,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累了?”毛毛委屈地点点头。“这是你第一次开罐头,可能会有点难,你的力气也还不够大,你要不要想想别的办法?”毛毛听了之后,略微想了一下说:“我可以让爸爸帮忙!”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尊重孩子是与孩子相处的重要基础。在上述的例子中,当毛毛遇到挫折时,毛毛的妈妈并没有显得不耐烦,而是循循善诱,帮助毛毛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把毛毛当作一个能力很弱的孩子,而是一个独立的尚未成熟的个体。这种沟通会让毛毛感受到自己和妈妈是平等的,毛毛不会反感,更不会产生抵抗情绪。
不仅仅是在沟通中,在日常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如果能够从内心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与自己地位平等、只是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人,那么孩子也会相应的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与爱,你的一言一行甚至只是简单的陪伴也能带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由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vivien wang(王伟女士) 携手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曾珈女士共同打磨的最新力作《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近期推出!该书作者结合十数年国际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通过伊顿13年、对50所校园、数万名孩子的教育总结,以实际教学经验分享向家长们展示如何成就一个更好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本文,我们重点介绍:“亲子沟通的四把金钥匙。”
理解、接纳孩子
在《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中,懂孩子是教育的核心前提。当孩子处于不良的情绪中时,例如恐惧、气愤、失望、委屈等,我们要如何将孩子从这些状态中拉出来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理解与接纳。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新员工,今天又被老板训斥了,你感到非常委屈的同时还有些生气。下班后,你决定跟几个朋友诉苦,那么你最希望听到的反馈是什么呢?
朋友a:“哎呀,没事儿,都会过去的,被上级误会简直太平常了。”
朋友b:“这有什么的啊,不就是被上级误会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朋友c:“你工作那么认真,结果还被上级误会,忙了一整天,感觉一定很累吧?”
a 的回答属于对未来的展望式劝解,而b 则是自以为是的反应,朋友c 所做的正是我们所讲的理解与接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产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只是心理上的波动而已,当我们向别人倾诉时只是想获得别人的理解,在得到理解之后,我们会自己处理好剩下的事情。
孩子也是如此,当他们受到一些刺激而陷入不良情绪时,家长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与接纳,那些用来解决问题的措施都可以向后顺延。孩子们的大脑更倾向于沉浸在“我受到了伤害”这种感受中,而不是理智地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但是当成年人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因为生活经验所致,他们更多地是去思考如何挽回局面,解决事情。这就造成了成人与孩子之间情感供需的根本性差异。例如,当孩子因为心爱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而号啕大哭时,家长们经常的反应是:“没事,不哭啊,再给你买一套。”或者是“不就是一个玩具吗,有什么值得哭的!”孩子听到这些言论后往往会哭得更加厉害,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委屈与失去的痛苦没有被最亲密的人理解与接受。
重演记忆,认清自我
除了懂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认清自己。《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书中就有很多非常好的例子。
乐乐今天死活都不愿意去上芭蕾课,妈妈感到又生气又不解。老师经常夸乐乐身体柔软,动作做得非常到位,所以乐乐之前一直都非常喜欢上芭蕾课,可是这一次怎么突然就不想去了呢?妈妈问乐乐为什么不想去了,乐乐只是很不情愿地回答:“我就是不想去!我不喜欢芭蕾了!”妈妈仔细回忆了乐乐上周上完芭蕾舞课之后的表现,上次下课后,乐乐就闷闷不乐,妈妈问她怎么回事,乐乐说班里新来了一个叫娜娜的小女孩儿,跳得比自己好,还比自己高,老师上课一直在夸娜娜,结果乐乐受到了“冷落”。妈妈简单安慰了乐乐几句,后来乐乐也恢复了平时活泼的样子,妈妈也就没有在意这件事情。
妈妈问乐乐:“是不是因为上次芭蕾课上你过得不开心?”“不是!我就是不想去!”乐乐有点生气了。妈妈温柔地对乐乐说:“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你都做了什么吧。”“首先,你换好衣服,走进舞蹈教室,然后,班里来了一个叫娜娜的女孩儿,是吗?”乐乐默不作声。“你们开始练习,后来老师夸奖了娜娜,对不对?然后呢?”妈妈问道。“老师一般都只夸我的。”乐乐委屈地说道。妈妈看到乐乐快要哭出来了,于是抱起乐乐,温柔地说道:“老师以前都只夸奖你,但是上次还夸奖了娜娜,你一定感觉不舒服,对吗?”乐乐抹了抹眼泪。“妈妈知道你跳舞也很努力,很认真,而且你也很喜欢跳舞,对吗?”乐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所以今天你不想去跳舞并不是因为你真的不喜欢芭蕾,而是因为上节课没有受到表扬,对吗,乐乐?”乐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妈妈只是轻轻地抱着她,没有说话。乐乐趴在妈妈肩膀上,过了一会儿,乐乐渐渐止住了哭泣,对妈妈说:“妈妈,我还是想去上课。”
乐乐妈妈运用记忆重演的方法帮乐乐找到了她不愿意去上课的真正原因。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不配合正是他们“隐性记忆”在作怪。这些隐性记忆让孩子们在“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的情绪中坚持抵抗。如果这时候父母用自己强势的力量来强迫孩子听话,性格稍微强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更加抵触;而稍软弱一些的孩子则可能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迫服从父母的意愿,因为没有打开心结,孩子只能是愈加恐惧。父母的“逼迫”还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孩子越来越倔强或越来越懦弱。
全面认识世界,走出不良情绪
你是否曾经因为一些小事而闷闷不乐好长时间,过后才发现根本不值得?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比如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某个行色匆匆的路人踩了一脚;比如在上公交车的时候被挤了一下,在成年人的眼里,根本没有必要为这种事情大动肝火。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可不是这样的,《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将很多实际的案例作为分享,帮助孩子走出不良情绪。
明明已经连续两天不好好吃饭了,爸爸妈妈都很着急,以为明明是挑食才不吃饭。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明明周末要参加小区的一个儿童朗诵比赛。虽然明明很喜欢朗读,但天生害羞。这次要参加比赛也是在父母鼓励了好久之后才鼓起勇气决定报名的。父母没有想到的是,明明会如此重视这个小小的比赛,焦虑的他甚至因为这个比赛紧张得吃不下、睡不着。
明明此时就是被焦虑这个不良情绪困住了,朗诵比赛这个事情已经让他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去关注身边其他更多有趣的事情了。成年人面对一些让他们很看重的事情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但是成年人能够比较好地平衡引发焦虑的事情与生活中其他事情的关系,保持整个状态的和谐。可是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当他们被某种情绪困住时,很难自己走出来,这时就需要父母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用完整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整个生活。
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己的世界有助于孩子更清晰地认识自我。通过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事,它们都是围绕自己发生的,这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原来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中心。这对孩子深化“我”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还有助于孩子树立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全面看待生活的能力。
当孩子陷于某种负面情绪不能自拔甚至已经影响到他的整个生活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拓宽眼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那件困扰自己的事情与实际的生活相比,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育儿之家 该篇文章地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