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便和如厕训练哪个适合宝宝

育儿之家 https://yuerso.com 2020-08-22 00:48 出处:YEZJ.NET 作者:xmb编辑:@小目标
把便和如厕训练哪个适合宝宝?什么是“把便”?究竟要不要“把便”?“把便”的危害有那么严重吗?关于如厕训练vs“把便”...

把便和如厕训练哪个适合宝宝?什么是“把便”?究竟要不要“把便”?“把便”的危害有那么严重吗?关于如厕训练vs“把便”了解多少?

现代家长对于“把便”有过多的担心和指责,认为这种传统的排便方式可能引起非常多的不良后果。希望读完这篇文章后,家长可以理清一些没有依据的观点,减少不必要的内疚和担心。

什么是“把便”?

“把便”大概是这样子:家长两个手分别握着孩子的大腿,然后稍分开,暴露孩子的肛门和生殖器,让孩子半坐于大人的膝上,同时发出“嘘嘘”声或者“嗯嗯”声鼓励孩子排尿或者排便。

“把便”和目前权威机构主张的如厕训练的区别在于:

  • 开始时间:“把便”一般是从出生后或者在出生几个月内就开始了,而如厕训练的建议开始时间为不早于18个月;

  • 方式:“把便”时婴儿被动固定于特殊体位,如厕训练时幼儿主动蹲坐于坐便器或者马桶上。

“把便”的迷思

孩子如厕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何时用何种措施才能更符合他们的需求,往往要靠大人去猜,猜的结果不一样就容易有争议。

近几年,对主流如厕训练方法质疑又多了起来,一些人重新开始关注“排便交流”这种更传统的方式,也就是从出生开始就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声音和排便模式,有信号时就帮助孩子对着水池、便盆排便,类似于我国的“把便”,甚至有专门的组织在推动。

“把便”的危害有那么严重吗?

“把便”的危害

就在一些人在重新关注“排便交流”这种传统的方式时,国内的“把便”却被贴上了“陋习”的标签。种种耸人听闻的危害流传甚广,但事实却多为没有根据的臆想:把屎把尿会导致便秘、肛裂、痔疮、直肠脱垂、关节损伤,会导致尿床、心理问题……虽然没有有质量的研究,也没有相关数据,但并不妨碍一些专家传播一些令人惊恐的观点。

更多人则是先入为主地把“把便”认定为一种强制的过早排便训练方式,然后把强行的如厕训练产生的问题都加到了“把便”头上,进而给把便贴上“陋习”的标签。

研究的结果

“把便”是一种很早就开始的如厕训练,有些人认为过早训练会导致便秘等问题,但这是无根据的猜测。国内“把便”这么常见,但儿童便秘的发病率约为4.73%,并不比很少“把便”的发达国家高。在一项针对1000多名孩子的问卷调查里,美国黑人孩子排便训练比白人孩子更早,但他们之间的排便习惯并没有区别。

至于说这种“把便”的体位会导致肛裂、痔疮、直肠脱垂更是凭空想象,把便的体位对孩子来说和蹲坐在马桶上并没有太多区别,肛裂主要和便秘有关,直肠脱垂更多和先天发育、营养不良有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实它们和把便有关。儿童痔疮更是极少见,成年后的痔疮不归咎于几十年不良的生活排便习惯却归咎于婴儿期短短的“把便”时间更是思维奔逸。

至于心理的影响,只要不是强制给孩子“把便”,不是在公共场合把便,孩子也没有任何不良情绪的表现,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美国儿科学会虽然推荐18个月后进行训练,但其旗下的科普网站里也说了,只要不强迫、虐待孩子,在18个月之前训练也不太可能给孩子造成任何伤害。

究竟要不要“把便”?

“把便”的道理

有人认为太小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括约肌,新生儿排尿是脊髓反射的结果,所以不建议太早开始训练。

但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即便是新生儿,排尿排便也是受大脑控制的。通过脑电图追踪,发现哪怕是新生儿,在排尿前大都会有大脑唤醒活动。只不过孩子在18个月之前膀胱和外括约肌之间的协调不那么好,会导致排尿间断或不完全,所以排尿次数多,大约每小时就会排尿1次,容易给人不能控制小便的印象。

可能也正是因为孩子自己能感知便意,所以孩子才会有扭动身体、哼哼唧唧、哭闹这些反应,让家长注意到排便信号。孩子有了排便信号,而且能自己控制括约肌,当他把大人的把便动作、声音这些刺激和排便关联起来,他就能主动配合排便,“把便”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每次都是碰巧把出来的。

如厕训练vs“把便”

与“把便”不同,以孩子为导向的如厕训练强调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所以建议在孩子能语言表达想或者不想之后再开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确定孩子的意愿,但不好的地方就等于在孩子还不能说话时就忽略他们的排便意愿。

具体对比,让我们看看这张表:

从上面的分析大家可能也可以看出,“把便”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就当前的证据而言,建议还是按照主流的方法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但在国内有“把便”这个养育传统的大环境下,别人要“把便”也无须进行过分反对。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把便”,还是按照主流的方法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前提都是不要强迫孩子,照顾孩子的隐私,不要在公共场合随意把便。

“把便”的建议

如果你真准备要“把便”,可以参看下面的建议:

  • 首先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排便信号,如果有,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小便盆,在他有排便信号时扶他坐在便盆上。

  • 要善始善终,不要一会儿把一会儿不把,让孩子无所适从。

  • 了解了孩子的排便模式后,再按孩子的意愿来辅助排便。不要在孩子不配合的时候还强行把便,也不要图自己方便,非要孩子在某个时间排出来,更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在什么年龄能大小便自制。

  • 不要在公共场合把便,影响公共卫生和别人的观感,也毫不尊重自己孩子的隐私。

  • 在孩子完全大小便自制前,不要轻易脱离尿裤。孩子出门要穿纸尿裤,孩子有排便信号时找卫生间。

  • 如果观察不到孩子的排便信号,或者没时间、精力和信心去坚持观察排便信号、辅助他排便,就建议不要尝试“把便”。

主流的如厕训练

主流的如厕训练方法是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也是目前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多的方法,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ps)推荐的方法也类似。

当孩子能模仿大人的行为,能用语言表达意愿,能自己在坐便器上坐下站起,同时孩子能保持纸尿裤干燥较长时间,那说明他已具备了开始如厕训练的条件。通常孩子要到1岁半到2岁半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当家长评估孩子已经准备好了,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坐便器,放在他玩的地方让他熟悉,并告诉他这是他用的东西。在此期间可以给他讲故事或者吃东西让他习惯在座椅上安坐,如果孩子坐不住也由着他。

过了一周或更长的时间,当孩子已经习惯了坐便器,可以每天试着让他不穿纸尿裤坐着,但这时还不要试图让他在上面排便,可以给他换纸尿裤后把纸尿裤扔在坐便器里,并告诉他这就是臭臭去的地方。

当孩子理解了这些并对坐在上面排便有兴趣了,就开始让他尝试,一旦成功了就可以每天带他去几次,每次排便成功要表扬鼓励他,如果每天都能在上面排便几次,就开始试着一段时间不用纸尿裤改穿内裤,然后逐渐过渡到白天脱离纸尿裤,最后到晚上也不用。

这个过程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随时可能遇到挫折,这时不要着急,也不要给孩子施压,过分施压往往会导致孩子对排便感到恐惧,反而导致憋便、便秘和心理问题。无论怎样,健康的孩子迟早能训练好。

育儿之家 原文地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育儿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