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叫“原生家庭”的专业词汇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心理学研究证明:原生家庭,特别是童年经历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童年不再是小桥流水,游戏逗乐,而是大冰棍、爆米花、画手表、踩影子……更是五彩斑斓的动画片。动画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对美与丑的感受,对善与恶的判断。
1999年《西游记》里唐僧的坚韧,孙悟空的嫉恶如仇,八戒的乐观,沙僧的忠诚都早早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洒下真善美的种子,影响深远。来自新疆的阿凡提总是一身袷袢,裹着缠头,骑着毛驴,到处劫富济贫,与巴依们作对,远早于金庸老先生为我们普及何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葫芦娃葫芦娃,一颗藤上七朵花……”熟悉的歌谣一起,各有异能的葫芦兄弟便以最形象明了的方式讲诉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不难看出,这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经典不仅让我们收获快乐,更帮助我们树立了端正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近年来,在政策的鼓励、政府的支持下,国内动漫电影市场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这本该是孩子们的幸事,国产动画的暖春。可令人奇怪的是,动画片这种孩子喜欢,家长省心的娱乐方式,近年来却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胆战心惊。如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情节暴力、语言粗俗的某动画电影,更有甚者竟是因为模仿动画片中出现的情节将玩伴绑在树上点火,导致严重烧伤等等。本该纯净并充满童趣的动画片却因为充斥的暴力镜头和粗言恶语酿成这种种惨剧,该谁来负责!
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在美国是严禁6岁以下儿童观看的,但到了国内却成了全龄段必备,是观众的无知还是分级标准的模糊?
在这个“唯票房论”的电影时代,市场导向愈发占据主体,而创作初衷却被部分从业者逐渐淡忘。跟风制作“高概念”影片,热捧开发所谓“IP”,实则舍本逐末的行为。在这种一味逐利、无底限营销的市场阴霾下,是否还能有坚持自我、不忘追求的“阿甘”出现?
中国自古信“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童年所接受的教育、引导往往对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只有“真善美”的种子才能开出美好之花,反之只能结出“假丑恶”。给孩子看什么样的动画作品对于每个家庭从来不仅仅是一场娱乐选择,而是一个严肃的抉择。
喧闹无比的2015年动画贺岁季即将拉开序幕,《海绵宝宝》、《圣诞大赢家》、《咕噜咕噜美人鱼》、《星际小蚂蚁之环球追梦》、《绿林大冒险之糖果世界》、《海洋之歌》、《昆塔2》、《小门神》等如此众多的国内外动漫电影轮番上演,其中是否能还有一部动漫电影做到“返璞归真”,真正成为送给孩子的年终礼物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