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关注企鹅号,看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图 | 哪吒魔童降世 剧照文 | miki粥(mikizhou99) 全文4700字,阅读时长大约18分钟。
有个老母亲在读了《一群名校娃妈的奋斗简史》之后问我:牛娃真的一点儿都不想玩儿?
嗯,这个问题我认真思考了下如何答复不伤人。
因为,
牛娃是真的真的把刷奥数题当休闲,把背单词当玩耍,把考CAS当日常,把练琴当成了娱乐,把练体育项目当升级打怪了…
学习就是他们的buff,天天更新,乐此不疲啊。
不仅如此,真有老母亲心疼娃,出手想要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然后大概率会闹出亲情决裂,伦理杯具。
唉,所以每次听牛娃的故事,我都会深深感慨:
咱这代人,是真心配不上娃啊!
01我们配不上娃的求知欲
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解释为什么低年级家长最嚣张暴躁。
它说,因为一到三年级父母什么题都会,四到六年级大部分题不会;初中心平气和是因为题都不会,高中就只能enjoying被鄙视的感觉,干点煲汤煮饭的后勤工作。
咳,这确实也就是个段子,大家千万别太当真。
不然,你还真以为咱这两把刷子,能在三年级的娃面前挥舞两下妥妥制霸?
别逗了,很可能你幼儿园级别就跪了。
最近,为了深度研究阅读,我加入了一个共读比赛群。里面一个叫Matthew的小群友最小,今年才六岁上幼儿园大班。
我挺好奇这个群友小朋友能读什么书啊,最多也就单词卡cat、dog、boy吧。
群主分享了一张图片,是他最近在看的书:
我读了一下这本幼儿园小朋友的日常读物。怎么说呢,读完之后感受挺复杂的…
毕竟,就算单纯比词汇量,我也只有蹲墙角面壁的份儿。
我家小二3岁都不会说话,如今却到了语言爆发期。一吃饭,他就管蘑菇叫mashroom,管辣椒叫hot pepper。
幼儿园停学好几个月,他在家放飞没人管(老爹天天开会,老母亲工作兼顾姐姐学业),就自己研究iPAD,依靠熟练解锁技能,偷看动画片玩游戏。很快就拎得清owl是猫头鹰、giraffe是长颈鹿,但我却搞不清他冲我天天喊的octopus到底是啥生物!
完败。
没办法,这届娃实在太优秀!
3岁会唱英文歌,背100首古诗;5岁看英文原版动画,听力词汇至少3000起;6岁数学研究追击问题、鸡兔同笼、空间几何;7岁看西游红楼和三国,8岁钢琴九级到全世界去考级;9岁写英文绘本停不下来,直接被出版社拿去出版买了几万册。三年级就已经靠知识赚钱了。有个朋友跟我说,她12岁的大女儿疫情期间感觉比较闲,就动手写了一部5万字的小说,目前已经上了APP热搜。
Everybody家长们,疫情期间咱就别比写书了,比看书咱们恐怕都不是娃的对手吧。
和书籍最多接触的机会,也就是在当当京东比价,其次就是评论一下纸张和印刷…
好的,既然拼不过英语,比不过阅读,那人文社科这种考验知识内存量的机会,以咱家长们几十年的积累,不可能再败了吧?
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直到有一天带娃去逛北京自然博物馆。
讲解员是一个小学生。他口齿伶俐、条理分明,对每种动物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我就很赞叹,表扬小朋友厉害啊!
他却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从小就接受专业相声训练,最多也就熟悉几百种动物而已。
熟悉几百种动物?还而已?…
我不信,马上搜了下他的资料。发现这个少年9岁就多次公开演讲,谈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其中最近的一次主题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我默念了三遍题目,静静地关上手机。
看来,在人文社科的领域,咱们这些业余选手也被优秀的娃们提前送走了…
下次去博物馆,还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吧,比如付钱买票、后勤保障、展品拍照,毕竟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哪里都需要有人发光发热。
最近听说,投资理财会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必修课。看来以后买股票期货、做投资理财,都得咨询娃的意见才好下手啊。
很多人觉得,两代人的教育资源差异巨大,才导致了知识量差。
所以知识有限不能怪我们不行,都是时代犯的错啊。好的,这个逻辑满分,但其他方面我们就能配得上娃吗?
02我们配不上娃的好胜心
据说,世界上有一种不行,叫你妈觉得你不行。
我有一个朋友是外科主任,眼光见识、读书研究样样优秀。别人升迁可能靠关系,她升迁纯粹是靠硬核的科研实力。
认识她的时候,她女儿在八中读高中,正准备考大学,母女俩天天商量择校选专业。女儿想读医科她坚决反对,认为学医太辛苦,娃太娇气受不了那个罪。
后来女儿说选动物学专业,但国内没有心仪的学校就想出国读,她还是坚决反对,觉得娃你没自理能力,跑那么远连吃饭都够呛,你还怎么读书啊。
然后,她发动自己的朋友圈劝娃,希望娃留在北京读农大,觉得农大就足够好了没必要乱跑。
但她姑娘的分数压在当年清华的录取线上的啊,心高气傲的娃断然拒绝,就觉得我都快20了还要被老妈看扁,凭什么啊?
母女俩就撕了,天天吵架。后来弄得太僵了,我就建议要不中和一下,先申请个香港的学校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这样也方便老母亲照顾探望。
双方好歹没有为了读书反目成仇。
港大读到大二,这姑娘就自己转学,全奖申请到了美国密歇根读全球最好的动物学专业。
拿到offer的那个假期,她一个人背包南下去了深圳,找了一个医药研究所申请一个助理研究员的实习工作。
如今她姑娘美国研究生毕业了,拿了学校医药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的offer,毕业薪资60万人民币起。最近,她又开始一边工作,一边筹划申请PHD。她家老母亲在叨叨了数年“差不多得了,女孩抓紧结婚生娃”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优秀的娃根本不可能凑合,她读书真是奔着“登顶学术象牙塔”而去的啊。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娃不行,其实是自己不行。有一个能说四国语言的小学生,在国际学校读五年级,经常被吃瓜群众围观。她每周同步学习三门外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每周时长超过30个小时(英语在国际学校属日常)。她的语言学习课表时间紧凑严密到令成年人咋舌:把娃鸡成这样她就没流泪没抗争吗?
她妈说,没有啊,课表是娃自己规划的,她非常享受这种有规律有计划的多语种学习啊。因为每次出门旅行,出境她都能和签证官侃侃而谈,自己觉得特别方便。是啊,我们觉得学个英语就已经很苦逼了,人家娃觉得同时学三门外语根本不是个事儿,反而是学会了语言,能让她到哪里都能游刃有余,充满自信。
还有一个娃,家庭环境特别好,从小就被全家护着长大的。老母亲是外企高管,对她没啥要求,主要也因为自己太忙。娃想学点啥就学点啥,不想学她也不管。在老母亲眼里,娃就是个小孩。小孩嘛,只要不走错路,健康长大就行了,反正家里有钱。类似现在的佛系吧。公立学校一直读,读到初二,娃说想申美高。好啊,申请美高。老母亲就找朋友问,各种资料看啊查啊,给孩子做准备。一切都挺顺利的,结果到了学校面试官现场面试的环节,因为工作太忙,老母亲带娃一起迟到了。到了现场,招生说明会正在收摊了,问招生官还能不能面试,人家说简历收完了,名额招满了,不接待了。老母亲说,算了,咱再准备面其它的学校吧。娃说妈你等下我,然后一个人就去找招生官了…老母亲找了个椅子坐等。一个小时之后,招生官陪娃一起过来,紧紧握着老母亲的手,激动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自信风趣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学校要招人才啊!当场就发了offer!见过大世面的老母亲,足足愣了1分钟才明白自己听见了啥。之后,她专注于给娃拎包。
03我们配不上娃的梦想
鸡娃自鸡是人生乐趣,怎奈我们认怂难以体会啊。
之前写过一个顺义妈妈的故事。当年啥也不懂,随国际学校大流行,给儿子报了好多体育项目。今天上海苏州,明天崇礼北海道,游泳、滑雪,打棒球…各种赛事跑遍,用她的话说,不是在比赛,就是在比赛道路上。
后来儿子特别喜欢游泳,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了游泳这个事儿上。
老母亲陪娃全国找最好的训练营,砸钱砸时间。就这样练了好几年,把儿子送进了北京最好的国际学校校队。
然后就发现,无论再怎么找名师再怎么努力,娃的成绩始终第五。第五意味着啥啊,刚刚进不了四强接力赛啊!
老母亲觉得算了,接受现实吧,因为天生体质受限就是比不过吃奶酪长大的娃。她娃坚决不同意。
每次比赛他就站在台下给队友加油,这让并不脆弱的老母亲看得心碎,她娃反而心里很笃定,追求自己热爱的事,就算只是看着也觉得高兴啊。
有个搞金融的老母亲,一直希望自己的娃继承衣钵,未来专攻商科。她觉得金融才有未来,才是一个女孩安身立命的本钱。
可她娃就是喜欢设计,特别喜欢。
老母亲不得不在高二的时候下了严令,要求娃放弃设计这个想要出人头地没机会的行业。
她娃很有性格,当时就怼她妈!说自己最近和国外的学长聊,他们倒是出国都是听了父母中介的学金融,搞得现在天天想转专业,也不知道未来自己想干啥?
自己就想踏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没赚那么多钱,每天开开心心不挺好吗!
还神补刀,为什么我17岁就想明白了人生的目标,你还觉得我不如你必须学你呢?你17岁的时候,就想明白自己未来要走哪条路吗?
听完,老母亲直接静音模式。
不是所有的娃都有机会选择,有些娃就被栽进了父母的坑里。访问美国顶级私校,我遇到过一个中国男生。
他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估计是在那个都是美国山坳里待久了,看见说中文的都是亲人。
给我说学校说同学甚至说餐厅和食堂的段子。我随口问了问他在学校过的咋样。
本来还一脸兴高采烈的娃一下子就沉默了。
他说来美国读私立高中特别后悔啊!因为本来他在国内好好的读国际学校,好好当着学生会主席。
爹妈听信了中介的话,为了申请一个好的美国大学就提前给他送到美国改造。结果来了一个排名高端但是几乎荒芜的私立男校,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更别说发挥自己人际关系的特长了。
郁闷了一年,成绩也直线下降了一年。跟父母谈退学,父母就劝他坚持;跟父母谈转学,父母还劝他坚持。然后就在和父母的拉锯战中,又呆了一年。
虽然成绩上来了,也马上要申请学校了。第一年的惨败直接就拉低了GPA,想要申请藤校那是没戏了,最近只好自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给耶鲁发了一封邮件…结果肯定是没戏的,他自己心里明镜似的。
看着自己国际学校的同学们纷纷都去了澳洲英国的名校(原来读的国际学校合作校关系强大),曾经是学生会主席的骄傲的自己,真的是要低到尘土里去了…什么梦想啊名校啊,和父母的斗争中,通通幻灭掉啊。
还有一个男生,一路都活在父母的权威选择下,每次都跟自己的心愿背道而驰:他放弃过竞赛上升通道,放弃过复读冲名校的机会,还因为妈妈觉得美国不安全放弃了藤校MS,被赶去新加坡读PHD。最终,在硬读了2年自己讨厌的方向之后,决绝地选择了转行。他说:“父母想让我走的平庸安全,所以不要去竞赛学校,不要复读,不要出国考试,不要退学PHD,重要的是安逸,重要的是稳当,重要的是学位…然而走完一切才发现,他们想要的一切,我得到给他们,却最后毫不犹豫地抛弃一切。”
过去,我们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帮我们做所有的决定。所以读到大学毕业,我们成了茫然的一代。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往何处。今天,我们做父母重蹈覆辙,急于帮孩子做所有决定,打着经验老司机的名义,裹挟着那些自己未达的心愿。我们期待孩子远远超越,甚至甩开我们,却用自己的眼界为他设定好了世界。
极度分裂。
精彩评论